单悬淮楚寺,裓染岁时尘。
踏雪归何处,看云悟此身。
三乘新见性,一钵晚随人。
江北萧条甚,还期莫待春。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爲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着作除《西湖百咏》二卷外,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事见《西湖百咏》自序及本集有关诗篇,《绝妙好词笺》卷六有传。 董嗣杲词,一至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庐山集》爲底本,第六卷以《四库全书·英溪集》爲底本,七、八两卷以清光绪丁氏嘉惠堂刊《西湖百咏》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从《诗渊》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九卷,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得之诗编爲第十卷。
《送矩上人》是宋代董嗣杲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单独悬挂在淮楚寺中,衣袍被岁时的尘土染上。
踏着雪回到何处,凝视着云彩觉悟自身。
三乘教义中体悟到新的本性,一钵法器晚年与人同行。
江北地区的景色荒凉至极,但仍期待春天的到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僧人为题材,通过描绘寺庙和自然景观,表达了对禅宗修行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的开篇写道“单悬淮楚寺,裓染岁时尘”,描绘了淮楚寺的景象,表明诗人的身处之地。这里的“淮楚寺”可能是一座僧院,象征着禅宗的修行之地。袍服被岁月的尘土染上,暗示了世俗的浮尘纷扰。
之后的两句“踏雪归何处,看云悟此身”,表达了诗人在离开寺庙、回归尘世的旅途中,对自我和人生的思考。踏雪归何处,表明禅宗修行者在追求内心净化时,需要面对世俗的纷扰和挑战。看云悟此身,则是指通过凝视云彩,领悟到自身的真实本性和人生的意义。
接下来的两句“三乘新见性,一钵晚随人”,指出诗人在禅修过程中体悟到了佛教中的“三乘”教义,即凡夫、独觉和菩萨的修行境界。诗人晚年持着一钵法器,与人们共同行走,显示出他将禅宗的智慧和悟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将修行的成果带给他人。
最后两句“江北萧条甚,还期莫待春”,描绘了江北地区的荒凉景象,也可视为对人生的映射。荒凉的景色代表着世俗的苦难和无常,然而,诗人仍然怀有期待春天的心情,表现出对未来的希望与向往。
整首诗词通过对禅修的描绘和禅宗思想的融入,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对内心觉悟的追求。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突出了禅修者在离开寺庙、回归尘世时所面临的挑战和对未来的期待。整个诗篇清丽凄婉,给人以静谧深思之感。
冬当月初后,天欲试霜时。永夜绝人语,新寒听雁知。壮心忧国在,老计入山宜。莫作邯郸梦,萧萧鬓已丝。
颂美驰千古,钦贤仰大猷。晋公标逸气,汾水注长流。神与公忠节,天生将相俦。青云本自负,赤县独推尤。御史风逾劲,郎官草屡修。鹓鸾粉署起,鹰隼柏台秋。出入交三事,飞鸣揖五侯。军书陈上策,廷议借前筹。肃肃趋朝列,雍雍引帝求。一麾俄出守,千里再分忧。不改任棠水,仍传
使者旌麾开书阴,幽亭万个竹竿深。月乘佛界生清影,风入僧垣作好音。活国五年持节手,补天三尺转圜心。召还有命方乘传,莫遣幽人气象侵。
野步出茆斋,闲行坐石台。久悲乡路远,犹喜杏花开。鸥鹭皆飞去,帆樯何处来。因凝千里目,落日尚徘徊。
独泛扁舟映绿杨,嘉陵江水色苍苍。行看芳草故乡远,坐对落花春日长。曲岸危樯移渡影,暮天栖鸟入山光。今来谁识东归意,把酒闲吟思洛阳。
诗成春草梦池塘。相忆托玄香。常记饮仙房。笑一举、曾蒙十觞。百年行止,几番离合,吾老且吾乡。聊与领群芳。渐开到、江头野棠。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