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龙怒欲起春霆,并挟髯虬上杳冥。
老色干云鳞甲动,苍皮粘雹爪痕腥。
物方神变谁能测,山不高深亦有灵。
谁与护持诗墨在,略无风雨损吾亭。
方岳(一一九九~一二六二),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进士,歷南康军、滁州教授,淮东安抚司干官,进礼、兵部架阁,添差淮东制司干官。因代淮帅赵葵书稿责史嵩之,史嗾言者论罢,闲居四年。范钟爲左丞相,除太学博士兼景献府教授。淳祐六年(一二四六)迁宗学博士,以宗正丞权三部郎官。出知南康军,移知邵武军,宝祐三年(一二五五)改知饶州、宁国府,未上而罢,闲居七年。程元凤当国,起知袁州。丁大全当国,以忤命劾罢。贾似道当国,起知抚州,辞不赴。景定三年卒,年六十四。明嘉靖中裔孙方谦刊有《秋崖先生小稿》文四十五卷、诗三十四卷,清四库馆臣据当时另一影宋抄本《秋崖新稿》合编爲《秋崖集》四十卷。《秋崖集》较明刊本多出诗八十余首,但明刊本中亦有诗十余首爲《秋崖集》所无。事见《秋崖先生小稿》卷首元洪焱祖《秋崖先生传》。 方岳诗,以明嘉靖五年祁门方氏刻《秋崖先生小稿》(藏上海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秋崖集》(简称四库本)、清翁同书批校并跋抄本(简称翁本,藏北京图书馆)。《秋崖集》中多出的诗,编爲第三十五卷,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六卷。
《大雨》是宋代方岳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述了大雨的景象,并通过自然景观传达了一种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蛰龙怒欲起春霆,
并挟髯虬上杳冥。
老色干云鳞甲动,
苍皮粘雹爪痕腥。
物方神变谁能测,
山不高深亦有灵。
谁与护持诗墨在,
略无风雨损吾亭。
诗意和赏析:
《大雨》通过描绘大雨的景象,表达了一种壮丽的自然气象和人类的微小与无力感。诗中引用了蛰龙和春雷的形象,形容雨势猛烈如龙欲腾、雷声震撼。蛰龙和髯虬象征着龙和蛇,强调了雨势的威力和威严。诗中还描绘了雨水冲刷的景象,老色干云、鳞甲动、苍皮粘雹,形象地表达了雨水的冲击和力量。诗人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变化来展示人类的渺小和无奈,用山不高深亦有灵来表达大自然的神秘和无法测度的力量。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诗墨的坚守和信仰,表示无论风雨如何,都无法损害他对诗歌和文学的热爱和忠诚。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形象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威力和神秘,以及人类面对自然的微小和无力感。诗人通过这种描绘,表达了对诗歌和文学的坚守和信仰,传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诗意境宏大,气势磅礴,给人一种震撼和敬畏的感觉,同时也唤起人们对自然界的思考和敬重之情。
草没孔明庐,尘流倚相书。家居四立壁,出驾独辕车。穷达本无择,死生良自如。镜湖三百里,处处侣禽鱼。
洪洞山前震鼙鼓,东家被杀西家虏。崔郎逃兵山更深,手引诸儿背驮母。须臾兵急行恐迟,月昏霜滑山险巇。大儿牵衣小儿哭,心在护母宁恋儿。仓皇弃儿巅岩里,永割慈情知必死。明朝邻里忽抱还,全家相看尽惊喜。我知此事由衷情,不有神护安能生。儿今拜父孙拜母,一家团栾居乐土。
寂寂柴门草色新,深深云树鸟啼春。夕阳西下东流急,不见沙头唤渡人。
秪个当时发一心,通天通地总渠临。芝兰玉树今争秀,岂但一枝生桂林。
醉伴腾腾白与刘,何朝何夕不同游。留连灯下明犹饮,断送尊前倒即休。催老莫嫌孙稚长,加年须喜鬓毛秋。教他伯道争存活,无子无孙亦白头。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