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君尝识面,阅八载重来。
倦鸟欣曾宿,栖鸾去不回。
墙阴余旧墨,砌下长新苔。
多谢东屏主,时时为拂埃。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入郢访张学宾因睹旧句有感》是宋代李曾伯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这位朋友曾经见过面,相识已有八载重逢。
疲倦的鸟儿欣然栖宿,盘旋的凤凰却不回归。
墙阴下留存着古老的墨迹,砌下长出了新的青苔。
我要多谢东屏主人,常常为我拂去尘埃。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李曾伯再次拜访张学宾的情景,并借此表达了他对时光流转和友情的感慨。诗人和张学宾是多年的老友,曾经见过面,但在相隔八年之后再次相聚。诗中提到的倦鸟和栖鸾分别象征了诗人和张学宾,倦鸟欣然栖宿表示诗人对重逢的喜悦之情,而栖鸾去不回则暗示着张学宾多年不归的离别之苦。
诗中的墙阴余旧墨和砌下长新苔分别表现了岁月流转的痕迹。墙阴下留存的古老墨迹代表着过去的时光和记忆,而砌下长出的新青苔则象征着新的生机和希望。这些景物的描绘使诗词更具有意境和寓意,同时也勾勒出了友情的坚固和经历岁月洗礼后的珍贵。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东屏主人的感激之情。东屏主人可能是指张学宾的居所,诗人称赞东屏主人经常为自己拂去尘埃,这里的尘埃可以理解为烦恼、困惑或琐碎之事。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和照顾,使得友情更加深厚和美好。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友情和时光流转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喜悦、离别的思念以及友情的珍贵之情。同时,诗人对东屏主人的感激也体现了友情中的相互关怀和真挚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运用和隐喻的运用,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诗词更加富有意境和感染力。
移植自西南,色浅无媚质。不竞灼灼花,而效离离实。
连朝雨骤驱春去,瓦注盆倾。不记初春。润柳催花忒有情。春光解有重来日,宁耐休争。待得秋深。听你无聊点滴声。
朱门近在府园乐,杖屡过从跬步中。避暑连翩投辖宴,析酲萧洒满襟风。闲来高韵浑如鹤,醉里朱颜却变童。剪烛添香欢未极,但惊铜漏太匆匆。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三十六旬盈复缺,百年堪喜又堪伤。劝君莫惜登楼望,云放婵娟不久长。
头角未峥嵘,潜宫号水晶。游时虽逼窄,乐处在圆明。有火疑烧尾,无波可动情。一朝开混沌,变化趁雷轰。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