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自湘赴广道间杂咏·兰花》

行尽离骚国,春深未见兰。
容非隐君子,甘老蕨薇间。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自湘赴广道间杂咏·兰花》是宋代诗人李曾伯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行至离骚之国,春天深处仍未见到兰花。我并非隐居的君子,却甘愿老去于蕨薇之间。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李曾伯行走在离愁的国度,他在春天的深处却未曾见到兰花的美丽。他自称并非隐居的君子,但却情愿老去于蕨薇之间,表达了一种豁达的心境和对世事无常的深刻体悟。

赏析:
这首诗词以行走的形式展示了诗人的心境和感受。诗中的"离骚之国"暗指诗人离开故乡的心情,他在异乡漂泊,思念故土,却未能见到兰花的美丽。兰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高雅和纯洁的象征,它的缺失暗示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渴望与不满足。

诗人自称"非隐君子",表明他并非隐居于山水之间的高雅人士,而是生活在尘世之中,面对现实的生活。然而,他却表现出一种甘愿老去于蕨薇之间的心态,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蕨薇是一种普通的植物,与兰花相比显得平庸。诗人的选择暗示了他对世间事物的超然态度,似乎在暗示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虚幻。

整首诗词以简洁、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哲思。他通过对离愁、美丽和尘世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和世间事物的深切思考。这首诗词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展现了李曾伯独特的诗境。

  • 《题中团寺柱》

    向来不识中团寺,一自移家得屡过。纵使山僧真厌客,淡然相对有维摩。

  • 《龙丘途中》

    汉苑残花别,吴江盛夏来。惟看万树谷,不见一枝开。水色饶湘浦,滩声怯建溪。泪流回月上,可得更猿啼。

  • 《朝中措 綦君美东海名家,大父内翰海陵朝以》

    ,尝令湖城,晚得儿子古桂,因为赋此添盆瓣喜万家传。满意掷金钱。仙果休嗔生晚,灵椿最得春偏。隆颅犀角,丹砂一指,玉润松坚。看取翰林枝叶,却如东海当年。

  • 《风雨》

    风摇北斗柄欲折,雨溢天河浪正生。一盏昏灯北窗下,腐儒未辍读书声。

  • 《早梅》

    江南冬十二月,溪上梅三两花。载取小舟香影,月明自棹回家。

  • 《雪霁独登南楼》

    雪睛风劲晚来冰,楼上奇寒病骨惊。雀啄空檐银笋堕,鸦翻高树玉尘倾。青帘闪闪千家静,黄帽亭亭一水横。坐久天容却温丽,一弯新月对长庚。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