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能锄月种梅归,竹外欣闻客扣扉。
天近城南宁去缓,人闲水北肯来稀。
风云迅步新班笋,雨雪休思旧戍薇。
别后毋厪问名氏,杜门终老但知非。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丙午冬徐衍道见访於可斋》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这首诗以冬日时光为背景,以诗人与友人相会的场景展开,表达了对生活的淡泊和对名利的超脱。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锄月种梅归,归来听客扣门外竹。天近城南,行走不急,人稀水北,很少有人到来。
风云迅速,新班笋一夜间生长,雨雪停歇,不再念及过去的薇草。
别后不必问我的名字,我闭门终老,只知道这并非无意。
诗意:
李曾伯在这首诗中以冬季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友人造访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的超脱和对尘世烦恼的淡泊。诗人种植梅花,月下锄除杂草,然后归家听到友人轻轻敲门声,友人在门外观赏竹林。诗人在城南生活,但无需匆忙,因为城南天气宜人,而他的友人常常在水北地区,很少有人来拜访。诗人用风云迅速的形容词来描述新生的竹笋,暗喻着生命的蓬勃发展。雨雪停歇,诗人不再回忆过去的烦恼和困境。最后,诗人表示无需问及自己的名字,他将闭门终老,只关注内心的修养。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淡雅的意境展现了李曾伯的人生态度和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友人的造访,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名利的生活态度。他通过锄除杂草、种植梅花的动作,以及友人轻轻敲门的场景来表达对清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天近城南、人闲水北的描写,展示了诗人与尘世的距离感。风云迅速的新班笋和停雨雪的薇草,象征着生命的不息和过去的烦恼的舍弃。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不追求名利的态度,他宁愿闭门终老,专注于内心的修养。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李曾伯的生活哲学,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受。
这是一首以冬日景象为背景的诗作,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传达了诗人对名利的超脱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诗人以一种淡然超脱的态度面对人生,表达了对尘世繁华的冷眼旁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修养。整首诗在简洁明快的语言中展现了李曾伯的生活态度和情感,给人以深思和启示。
伐性无蛾眉,腐肠无旨酒,斋居亦得疾,果无第一手。才不如嵇康,疏嬾则过之;虽有绝交书,不作幽愤诗。
急隐归来趣转深,静中不放一尘侵。日长宴坐风敲竹,夜久澄心月满林。诗句每从佳境得,酒杯长为故人斟。时危莫用计然策,身在五湖空铸金。
业重多思算。岂悟爻和象。深谢风仙特地来,便把顽遇唤。忿怒常思难。性烛须教灿。真乐真欢散尽愁,师弟常为伴。
松上垂青蔓,蒲根泻碧反。高僧来不见,却返五峰前。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宫漏三声知半夜,好风凉月满松筠。此时闲坐寂无语,药树影中唯两人。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