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花烛聘东风,与海棠时恨不同。
意已不求真会合,何妨一白对千红。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和水竹梅烛韵》是宋代诗人李曾伯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谁将花烛聘东风,
与海棠时恨不同。
意已不求真会合,
何妨一白对千红。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思考和感慨。诗中提到了花烛和东风,以及海棠花,通过这些意象来象征爱情和情感交织的复杂性。诗人认为,爱情不一定要追求真实的相遇,而是可以在心灵的对话中寻找共鸣和满足。他认为,即使只有一个人表达了真挚的情感,也可以与千千万万的人形成美好的对比。
赏析:
《和水竹梅烛韵》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诗人通过花烛和东风的比喻,描绘了两个相爱的人之间的距离和隔阂。花烛象征着热烈的爱情,而东风则代表着远方的吹拂,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无法真实相聚的遗憾之感。然而,诗人并不认为这种遗憾是坏事,他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解:即使无法真实相遇,也可以通过心灵的交流和思念来感受爱情的美好。
诗词最后两句"意已不求真会合,何妨一白对千红"表达了诗人的观点。他认为,情感的真实相遇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够用真挚的情感感受和回应世界。即使只有一个人表达了真实的感情,也可以与千千万万的人形成美好的对比。这种对于爱情的深刻思考和超越传统观念的理解,使得这首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阿有严,神既戾止。佃物虽们,洁诚惟已。有来振振,相我熙事。载酌陶匏,以成毖祀。
长亭晚送,都似绿窗前日梦。小字还家,恰应红灯昨夜花。良时易过,半镜流年春欲破。往事难忘,一枕高楼到夕阳。
麦生宜配卧沙羊,鹅炙仍便碧酒香。陡觉今年好冬节,朝来红日为谁长。
金明驰道柳参天,投老重来听管弦。饱食太官还惜日,夕阳临水意茫然。
晚节闻君道趣深,结茅栽树近东林。禅师几度曾摩顶,高士何年更发心。北渚三更闻过雁,西城万木动寒砧。不见支公与玄度,相思拥膝坐长吟。
陕郡衙中寺,亭临翠霭閒。数声离岸舻,几点别州山。野客犹思住,江鸥亦忘还。隔墙歌舞地,喧静不相关。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