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随清调何人继,幸有荒村故宅存。
橘上蠹虫应屡变,草间眠鸭尚能言。
池亭暮雪兼风起,篱落春潮带雨浑。
人啖菊苗终竟别,屠沽犹自不登门。
周弼(一一九四~?),字伯弜,祖籍汶阳(今山东汶上)。文璞子。与李龏同庚同里。宁宗嘉定间进士(《江湖后集》卷一小传)。十七年(一二二四)即解官(本集卷二《甲申解官归故居有以书相问者》)。以后仍漫游东南各地,是否復官不详。卒于理宗宝祐五年(一二五七)前。生前刊有《端平集》十二卷,已佚。宝祐五年,李龏摘其古律体诗近二百首,编爲《汶阳端平诗隽》四卷。事见本集卷首李龏《汶阳端平诗隽序》。 周弼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爲底本。校以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甫里观》是宋代诗人周弼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天随清调何人继,
幸有荒村故宅存。
橘上蠹虫应屡变,
草间眠鸭尚能言。
池亭暮雪兼风起,
篱落春潮带雨浑。
人啖菊苗终竟别,
屠沽犹自不登门。
诗意:
《甫里观》描绘了一幅荒凉农村景象,表达了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诗人观察到天空的清澈和音乐的美妙不再有人继承,但他庆幸自己的故宅仍然保存着。然而,橘树上的蠹虫一再地变化,睡在草地上的鸭子竟然能够说话,这种怪异景象更加强调了时光的流转和荒凉的感觉。诗中还描绘了池塘亭子中的暮雪和风起,以及篱笆和庄稼地上的春潮和雨水,这些景象交织在一起,凸显了自然界的变化和不可预测性。最后两句表达了人们品尝着菊花苗,却最终与之分别;屠夫和酒徒都不愿进入诗人的家门。整首诗以农村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行为,表达了时光流逝、人事易变的主题。
赏析:
《甫里观》以农村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无情和人事易变的感慨。诗中的景物和人物形象都呈现出一种怪异和不可思议的状态,使整首诗充满了想象力和超现实的色彩。橘上的蠹虫屡次变化,草间的鸭子会说话,暮雪和风交织,春潮和雨水混合,这些景象都增加了诗词的神秘感和吸引力。最后两句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人际关系的转变和疏离,让人在品味自然景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世间的冷漠和无常。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和人事的描绘,唤起了读者对时间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思考,展示了周弼细腻的感知和对人世间的敏锐观察。
别后空相忆,无书直至今。频年千里客,多事半生心。卯酒欺人醉,春诗带病吟。倚栏政无绪,一鸟过花阴。
天清漏长霜泊泊,兰绿收荣桂膏涸。高楼云鬟弄婵娟,古瑟暗断秋风弦。玉关遥隔万里道,金刀不翦双泪泉。香囊火死香气少,向帷合眼何时晓。城乌作营啼野月,秦川少妇生离别。秋灯向壁掩洞房,良人此夜直明光。天河悠悠漏水长,南楼北斗两相当。
东邻有处子,文采何翩翩。高情薄世俗,入海求神仙。归来夸邻里,朱楼列绮筵。今日横波目,昔时流泪泉。
脱履坐明窗,偶至晴更适。池上风忽来,斜雨满高壁。深松含岁暮,幽鸟立昼寂。世故方未阑,焚香破今夕。
御风起帆如彍矢,不能万里犹千里。中流浪头屋高起,误入浅洲舟阁底。愚公不量欲移山,篙人伎穷客长叹。世言卒好好步难,何好一棹夷犹间。
昨遣长须借踏车,小池须水引鸣蛙。今朝一雨添新涨,便合翻泥种藕花。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