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晏谢纷务,掩关慕幽居。
於道良未亲,养真卿自娱。
孰谓双彦来,南征千里余。
忻然肯相过,修贽期读居。
媿无一日长,幸与斯文俱。
温温石中玉,皎皎渊底珠。
至瑶岂易求,欲速非良图。
雨余浮新绿,风暖勾萌舒。
閒斋对泮水,感物怀倚闾。
即此悟明德,远游竟何如。
吴潜(一一九五~一二六二)(生年据《许国公奏议》卷二《再论计亩纳钱》“臣年二十三,蒙先皇帝亲擢之恩”推定),字毅夫,号履斋,宁国(今属安徽)人。渊弟。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授镇东军节度签判,改广德军。召爲祕书省正字,迁校书郎。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通判嘉兴府(《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权发遣府事。五年,迁淮西总领(《宋史》卷四一《理宗本纪》一)。歷知建康府、隆兴府、太平州、庆元府、平江府、镇江府、临安府。以言官论列,请致仕。起爲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改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徙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入爲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十二年罢(《理宗本纪》三)。宝祐四年(一二五六)再判庆元府,移判宁国府。开庆元年(一二五九)进封许国公(《理宗本纪》四)。景定元年(一二六○)以谏阻贾似道建储之议,谪建昌军,寻徙潮州。二年,责循州安置。三年卒于贬所(《理宗本纪》五)。有《许国公奏议》四卷。诗文集已佚,明末梅鼎祚收辑遗文编爲《履斋遗稿》四卷,但所辑面不广。事见《宋歷科状元录》卷七,《宋史》卷四一八有传。 吴潜诗,第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履斋遗稿》及《两宋名贤小集·四明吟稿》爲底本,第二、三卷以《开庆四明续志》所收之《四明吟稿》二卷爲底本,散见他书之诗编爲第四卷。
《送魏时中胡才卿还城》是宋代吴潜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岁晏谢纷务,掩关慕幽居。
年岁渐长,辞别繁忙的事务,闭关追求宁静隐居的生活。
於道良未亲,养真卿自娱。
道德美好而未被广泛接受,自己修养身心,自我陶醉。
孰谓双彦来,南征千里余。
谁说双方才子会来到这里,千里南征归来。
忻然肯相过,修贽期读居。
愉快地欢迎他们的到来,共同修炼道德,共读经典,共同居住。
媿无一日长,幸与斯文俱。
遗憾没有更长的时间相处,幸运能与他们一同陶醉于文人雅士的情趣。
温温石中玉,皎皎渊底珠。
如同温暖的石中玉,明亮的深潭之中的珍珠。
至瑶岂易求,欲速非良图。
真正的美玉并不容易获得,急于求成不是明智的选择。
雨余浮新绿,风暖勾萌舒。
雨过天晴,新绿浮现,暖风吹拂,勾勒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閒斋对泮水,感物怀倚闾。
独自在闲斋对泮水静坐,感受自然万物,怀念故乡的情怀。
即此悟明德,远游竟何如。
从这里领悟到了高尚的道德,远游到底有何意义呢?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吴潜对宁静隐居生活的向往,对道德修养的追求以及对友人来访的欢迎。他表达了对于纷繁世事的厌倦,希望能够远离喧嚣,追求内心的宁静。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真正的美好事物的珍视,对于追求迅速成功的警示,并思考了远行的意义。整首诗词以清新自然的意象描绘了宁静的隐居环境,表达了对于内心愉悦和道德修养的追求。
伐性无蛾眉,腐肠无旨酒,斋居亦得疾,果无第一手。才不如嵇康,疏嬾则过之;虽有绝交书,不作幽愤诗。
急隐归来趣转深,静中不放一尘侵。日长宴坐风敲竹,夜久澄心月满林。诗句每从佳境得,酒杯长为故人斟。时危莫用计然策,身在五湖空铸金。
业重多思算。岂悟爻和象。深谢风仙特地来,便把顽遇唤。忿怒常思难。性烛须教灿。真乐真欢散尽愁,师弟常为伴。
松上垂青蔓,蒲根泻碧反。高僧来不见,却返五峰前。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宫漏三声知半夜,好风凉月满松筠。此时闲坐寂无语,药树影中唯两人。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