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岩洞透牛头洞,后洞门从此处开。
刹刹尘尘皆住处,胜游何必限天台。
程公许(一一八二~?),字季与,一字希颖,人称沧洲先生(《耻堂存稿》卷五《沧洲先生奏议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寄籍叙州宣化(今四川宜宾西北)。宁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进士。歷华阳尉,绵州教授,知崇宁县,通判简州、施州。理宗端平初,授大理司直,迁太常博士。嘉熙元年(一二三七),迁秘书丞兼考功郎官,二年,因言事劾去。三年,以着作佐郎召,兼权尚书左郎官,累迁将作少监,兼国史馆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淳祐元年(一二四一)迁祕书少监,兼直学士院,拜太常少卿(《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出知袁州。以杜范荐,召拜宗正少卿,爲权倖所格,退处二年。擢起居郎兼直学士院,累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郑清之再相,屏居湖州四年。十一年,起知婺州(本集卷一三《宝庆府改建设厅记》),官终权刑部尚书,卒年七十余。有《尘缶文集》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沧洲尘缶编》十四卷,其中诗十一卷。《宋史》卷四一五有传。 程公许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二卷。
《罗汉洞》是宋代程公许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描绘洞窟景观为主题,表达了洞窟深邃幽静的氛围和胜地游览的价值。
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岩洞透牛头洞,
后洞门从此处开。
刹刹尘尘皆住处,
胜游何必限天台。
诗词的中文译文:
洞中的岩石通向牛头洞,
后洞的门就从这里打开。
尘埃和俗世的纷扰都被驻留,
胜地游览何必仅局限于天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洞窟景观为主题,展现了洞中的幽深景致和其中蕴含的禅意。程公许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洞窟的形态和开启的门户,将读者引入一个神秘而安详的境界。
首句“中岩洞透牛头洞”,通过描绘洞中的岩石通向牛头洞,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氛围。这里的“中岩洞”指的是洞窟的中部,而“牛头洞”则是洞窟内部的一个洞穴。
接下来的两句“后洞门从此处开,刹刹尘尘皆住处”,表达了洞窟中的宁静和超脱尘世的意境。洞的后门象征着禅宗中的开悟之门,而“刹刹尘尘”则代表纷扰的尘世。这两句诗传达了一种追求超脱和平静的心境,暗示了洞窟作为修行场所的意义。
最后一句“胜游何必限天台”,表达了程公许对胜地游览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胜地之旅不应局限于高耸的山峰和天台,而是可以在洞窟中找到。这句话也暗示了修行心境的内在价值,无论身处何地,心灵的旅程才是最重要的。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洞窟景观的描绘,传达了程公许对幽静、超脱和修行的追求。它展示了洞窟作为一个禅修场所的独特魅力,并提醒人们在追求胜地游览时不应局限于外在的物质场所,而是要从内心寻找真正的宁静和心灵的满足。
草没孔明庐,尘流倚相书。家居四立壁,出驾独辕车。穷达本无择,死生良自如。镜湖三百里,处处侣禽鱼。
洪洞山前震鼙鼓,东家被杀西家虏。崔郎逃兵山更深,手引诸儿背驮母。须臾兵急行恐迟,月昏霜滑山险巇。大儿牵衣小儿哭,心在护母宁恋儿。仓皇弃儿巅岩里,永割慈情知必死。明朝邻里忽抱还,全家相看尽惊喜。我知此事由衷情,不有神护安能生。儿今拜父孙拜母,一家团栾居乐土。
寂寂柴门草色新,深深云树鸟啼春。夕阳西下东流急,不见沙头唤渡人。
秪个当时发一心,通天通地总渠临。芝兰玉树今争秀,岂但一枝生桂林。
醉伴腾腾白与刘,何朝何夕不同游。留连灯下明犹饮,断送尊前倒即休。催老莫嫌孙稚长,加年须喜鬓毛秋。教他伯道争存活,无子无孙亦白头。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