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雪顿能晴,江山万里明。
故胜茅屋底,空听滴檐声。
赵蕃(一一四三~一二二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爲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爲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謚文节。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着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干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永乐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十七卷。
《至日雪后简在伯二首》是宋代赵蕃的一首诗词。诗中描绘了雪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思考。
译文:
雪后的一天,天空顿时放晴,
江山万里清晰明亮。
庭院里的茅屋因此显得更加壮美,
只听得滴水声空灵悦耳。
诗意:
这首诗以雪后的景色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自然的赞美之情。雪后的天空晴朗明亮,江山的美景一览无余。茅屋底下的滴水声显得格外清脆悦耳,给人以宁静和安详的感受。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写,诗人似乎在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叹自然界的壮丽和宁静,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雪后的景色,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出作者对自然的敏感和热爱。诗中运用了一系列意象,如雪后晴天、江山万里、茅屋底下的滴水声等,这些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雪后的景色之中,感受到宁静和清新的氛围。
此诗以简约明快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宁静的向往。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不仅能感受到自然景色的美妙,还能体味到诗人内心深处的静谧与平和。整首诗以简约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意境,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一种心灵的放松和愉悦。
沐浴无他术,休寻卯酉中。困眠饥吃饭,无日不春风。
春峦如佳宾,应接何敢暇。我来日与对,不觉迫初夏。繁林涌翠雾,经综密无罅。鸣鸟间啼莺,郑音忽奏雅。萋萋碧草间,晔晔赪紫亚。幽栖绝俗交,燕坐陪僧话。论事覈古今,谈禅悟生化。新茗瀹云涛,迥胜酒新醡。嘉蔬煮玉版,可鄙食肉者。时诵渊明诗,万虑足陶写。芳春背人去,归舟
武夷云会总儒衣,今似晨星渐觉稀。晚节喜同君臭味,不嫌枯淡肯来归。
妾家越水边,摇艇入江烟。既觅同心侣,复采同心莲。折藕丝能脆,开花叶正圆。春歌弄明月,归棹落花前。
一帘小雨怯春寒,禦深沉白昼闲。满地落红花不扫,黄鹂枝上语绵蛮。
碧瓦丹棱转盼成,一亭聊复寄闲情。人如水墨画中立,山向芜尽处山横。舟入柳阴冲鹭去,檐依波面荫鱼行。题诗每愧临流意,吟苦那知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