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寄题高汝一少卿识山堂》

庐山之高谁不识,欲识其真了难得。
往来山中最亲切,岭为横看峰是侧。
曾从彭蠡望山外,识得山南昧山北。
山体如如本不动,人苦求之愈多惑。
君今一堂据湓城,香炉五老皆嘉宾。
莫问后前与向背,面目还君多识真。
君今与山如故人,慎毋忽作白头新。
堂中燕坐静且寿,君其於此知吾心。

作者介绍

楼钥(一一三七~一二一三),字大防,旧字启伯,自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温州教授。干道五年(一○六九),以书状官随舅汪大猷使全。累官知温州。光宗朝,召爲考功郎,改国子司业,累迁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给事中。宁宗受禅,迁吏部尚书,因忤韩侂胄,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寻知婺州,移宁国府,仍夺职致仕。侘胄诛,起爲翰林学士,累迁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嘉定六年卒,年七十七。赠少师,謚宣献。有《攻媿集》一百二十卷、《范文正公年谱》等。事见《絜斋集》卷一一《资政殿大学士赠少师楼公行状》,《宋史》卷三九五有传。 楼钥诗,以南宋四明楼氏家刻本《攻媿集》(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爲底本。底本残缺部分,据武英殿聚珍版《四库全书》本补足(其中五至七卷,武英殿本分爲四卷,仍改按底本目录爲序)。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寄题高汝一少卿识山堂》是宋代楼钥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庐山之高谁不识,
欲识其真了难得。
往来山中最亲切,
岭为横看峰是侧。

中文译文:
庐山的高峰谁不熟悉,
欲真正了解它却难得。
在山中往来最为亲切,
山岭从侧面观看峰峦连绵。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并探讨了人们对于真实性的追求和认知的困境。首先,诗人表达了庐山的高耸壮丽,表示几乎没有人不认识庐山这座名山。然而,要真正了解庐山的本质却是十分困难的,这是因为庐山的景色变化万千、层次复杂,人们很难洞察其真实的面貌。

诗中提到识山的难度,通过描述山峰的侧面观察,表达了人们对于事物的观察角度和认识方式的局限性。当我们站在山脚下时,山岭看起来像是横向延伸的,而峰峦的层次感则显得侧面分布。这种描述既是对庐山景观的描绘,也暗喻了人们对于真理的认知只能从有限的角度出发,很难达到全面而准确的理解。

诗中还提到诗人曾从彭蠡望山外,认识到山的南北面貌的不同。这暗示了诗人在追求真实与了解事物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视角和角度去观察,才能获得更完整、更深刻的认识。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以高汝一少卿为题,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高汝一的赞赏和思念。诗人称赞高汝一在湓城的一座堂中,招待客人如同招待庐山,堂中的香炉上摆放着五位仙长的塑像,显示了高汝一的雅量和修养。诗人告诫高汝一要慎重对待与庐山的交情,不要忽视朋友之间的情谊。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希望高汝一在这个静谧而长寿的堂中能够理解诗人的心境。

这首诗词以庐山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于真实与认知的思考,同时以高汝一为题材,抒发了对友情的赞美和思念之情。通过山景的描绘和朋友的寓意,诗人将自己对于真实性的探求与人际关系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和人情的细腻触动。

  • 《霅山和丹岩晚春韵》

    叠叠青山叠叠林,风松石涧自成琴。个中迥与世尘隔,试问入山深未深。

  • 《杂诗(五首)》

    白露出草根,颗颗如明珠。黄华炫金钱,亦复盈阶除。闲居无尤物,玩之聊可娱。衡门不必扃,此非众所须。但恐成薏苡,千载令人吁。

  • 《菩萨蛮(十一之九)》

    芭蕉衬雨秋声动。罗窗恼破鸳鸯梦。愁倚□帘栊。灯花落地红。枕横衾浪拥。好夜无人共。莫道粉墙东。蓬山千万里。

  • 《家书后批二十八字(在醴陵,时闻家在登州)》

    四序风光总是愁,鬓毛衰飒涕横流。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

  • 《送赵节卿》

    昭代才难叹,宗盟世有人。千钧定晚试,一角信逢真。政拟寻梅共,还经折柳新。青云看稳上,回首楚江春。

  • 《送友人往太原》

    离亭聊把酒,此路彻边头。草白雁来尽,时清人去游。汾河流晋地,塞雪满并州。别后相思夜,空看北斗愁。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