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淮黔首苦飘零,庙算成功再底宁。
头斫新都摅宿愤,脐燃郿坞赫王灵。
羌人半已投戈拜,父老从观扶杖听。
欲勒燕然继隆碣,大书谁纪史编青。
李洪(一一二九~?),字可大(《宋诗纪事补遗》卷六一),扬州(今属江苏)人。正民子。宋室南渡后侨寓海盐、湖州。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一一五五),官监盐官县税。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爲永嘉监仓。未几,奉召入临安任京职,官终知藤州。有《芸庵类稿》二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其中诗五卷。事见宋陈贵谦《芸庵类稿序》及本集诗文。 李洪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淮上乱后寄子都兄五诗》是宋代李洪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两淮黔首苦飘零,
庙算成功再底宁。
头斫新都摅宿愤,
脐燃郿坞赫王灵。
羌人半已投戈拜,
父老从观扶杖听。
欲勒燕然继隆碣,
大书谁纪史编青。
诗意:
这首诗词是李洪在淮上乱后写给他的兄弟子都的五首诗之一。诗中描绘了两淮地区和黔首(当时指黔州,现今贵州省)的人民在战乱中苦苦流离失所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于战乱的痛心和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表达了对于乱世的不满和对于和平安定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而悲凉的笔调描绘了战乱后的社会景象。从描写的角度来看,诗人将目光聚焦于两淮地区和黔首,这些地区在乱战中遭受了巨大的伤害。诗人通过使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和描绘细腻的场景,成功地表达了他对于乱世的愤懑和对于家乡的眷恋。
诗中的"庙算成功再底宁"一句,表达了人们对于重建家园的希望和努力。"头斫新都摅宿愤,脐燃郿坞赫王灵"这两句,揭示了诗人内心对于乱世的愤怒和对于和平的渴望。"羌人半已投戈拜,父老从观扶杖听"这两句,表现了羌民投降和老百姓们观望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在最后两句诗中表达了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于人们记载历史的责任。"欲勒燕然继隆碣,大书谁纪史编青"这两句意味深长,诗人希望能够记录下发生过的历史,使后人能够了解并汲取其中的教训。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乱世的苦难和对于和平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动荡的深思熟虑。同时,诗人还表达了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于记录历史的责任感。这首诗词在形式上简洁朴实,但通过情感的表达和意象的描绘,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们对于战乱和和平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江左一世称名公,首出刘惔与王-濛。自高直以天自况,何止数仞言高墉。虚声一传实何在,但知景附而风从。我朝诸公门户阔,普纳万象如虚空。群才俱入大鑪鞴,铸人端如金在鎔。又如东君一布令,白者自白红自红。岩岩千载玉局老,少年径以吾道东。首干乐全次六一,二公自是燕许宗
回望湓城远,西风吹荻花。暮潮江势阔,秋雨雁行斜。多醉浑无梦,频愁欲到家。渐惊云树转,数点是晨鸦。
衡岳早来雨,湘江增绿波。小舟浮似屋,香草结为蓑。水定见鱼影,夜清闻櫂歌。悠悠百年梦,醒少醉时多。
杜宇啼时花正开。惨惨风林叫竹鸡,冥冥山路晓光微。尽在疏枝冷蕊中。一枝清峭临荒岸。
前岁嘉兴火,僧居化劫灰。四方持钵去,千里渡江来。心向王城讲,缘从海客回。水天闻唳鹤,不复有尘埃。
阿母瑶池宴穆王,九天仙乐送琼浆。漫矜八骏行如电,归到人间国已亡。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