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静约心兵,无由起妄情。
拟将笙笛耳,同听夜泉声。
姜特立(一一二五~?),字邦杰,号南山老人,丽水(今属浙江)人。以父绶靖康中殉难恩,补承信郎,累迁福建路兵马副都监。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献所爲诗百篇,召试中书,时年六十。除阁门舍人,充太子宫左右春坊兼皇孙平阳王侍读。光宗即位,除知阁门事。绍熙二年(一一九一),以擅权并和右相留正不洽,夺职奉祠。未几,除浙东马步军都总管。宁宗庆元六年(一二○○),再奉祠,并赐节。八十岁时尚存世。姜特立以能诗称,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多有唱和。有《梅山集》,已佚,传世有《梅山续稿》,系淳熙十一年后诗,亦有脱漏(《永乐大典》残本中引《梅山续稿》诗,有多首不见今本)。事见集中有关诗篇,《宋史》卷四七○入《佞幸传》。 姜特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朱氏潜采堂抄本(简称朱本,藏上海图书馆)及《两宋名贤小集·梅山小稿》(简称小稿)。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特立既备数宫属,入则番直,出则应酬,无復灞桥风雪间思也。时时作应用小诗,虽有惭大雅,譬如鷄肋,不忍弃也。故录之,名曰《续稿》。
诗词:《寄方叔游法轮寺三首》
中文译文:
寄给方叔游法轮寺三首
诗意:
这首诗是宋代姜特立写给他的朋友方叔的,表达了在法轮寺游玩时的感受和思考。诗人在宁静的环境中,约束自己的心灵,使其不受杂念的干扰。他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产生妄念的机会,而是准备用笙笛的音乐,与方叔一同倾听夜晚泉水的声音,以此来沉浸在这宁静与美好的境界中。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清新的意境展示了作者在法轮寺的游览体验。姜特立通过境静的描写,表达了在宁静环境中约束心灵的重要性。他强调了抑制妄念的重要性,以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通过选择笙笛的音乐,他与朋友方叔一同倾听夜晚泉水的声音,进一步强调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整首诗以宁静、平和的氛围为主题,通过对境界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心灵净化和内心宁静的追求。诗意深邃而含蓄,使读者能够在想象中感受到法轮寺的美景和作者的内心境界。这首诗展示了姜特立独特的审美观和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的理解,同时也提醒读者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江左一世称名公,首出刘惔与王-濛。自高直以天自况,何止数仞言高墉。虚声一传实何在,但知景附而风从。我朝诸公门户阔,普纳万象如虚空。群才俱入大鑪鞴,铸人端如金在鎔。又如东君一布令,白者自白红自红。岩岩千载玉局老,少年径以吾道东。首干乐全次六一,二公自是燕许宗
回望湓城远,西风吹荻花。暮潮江势阔,秋雨雁行斜。多醉浑无梦,频愁欲到家。渐惊云树转,数点是晨鸦。
衡岳早来雨,湘江增绿波。小舟浮似屋,香草结为蓑。水定见鱼影,夜清闻櫂歌。悠悠百年梦,醒少醉时多。
杜宇啼时花正开。惨惨风林叫竹鸡,冥冥山路晓光微。尽在疏枝冷蕊中。一枝清峭临荒岸。
前岁嘉兴火,僧居化劫灰。四方持钵去,千里渡江来。心向王城讲,缘从海客回。水天闻唳鹤,不复有尘埃。
阿母瑶池宴穆王,九天仙乐送琼浆。漫矜八骏行如电,归到人间国已亡。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