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天华寺亭二首》

一亭开浩荡,千载纳幽閒。
日色射丹巘,秋姿凝翠鬟。
人家屏上见,鹭点镜中还。
冷宦惊人眼,无妨饱看山。

作者介绍

冯时行(?~一一六三),字当可,号缙云,壁山(今四川璧山)人。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调江原县丞,知眉州丹稜县。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以政优召对,因反对和议,出知万州。十一年,又因不附秦桧免官,遂居缙云山中,授徒讲学。桧死,二十七年起知蓬州,二十九年,知黎州,三十一年,知彭州(《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二○、一四二、一七六、一八二、一九二)。擢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官。有《缙云集》四十三卷(《宋史·艺文志》),已散佚,明嘉靖中李玺刊爲《缙云先生文集》四卷,卷一至三爲诗。事见《缙云先生文集》附录宋蹇驹《古城冯侯庙碑》,《宋史翼》卷一○有传。 冯时行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缙云文集》爲底本,校以清赵氏小山堂抄本(简称小山堂本,藏北京图书馆)。另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得之集外诗,编爲卷四。

作品评述

《天华寺亭二首》是宋代冯时行创作的一首诗词。它以描写一座亭子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
一座亭子开放在广阔的原野上,已经有千年的岁月容纳了幽静的闲适。阳光照耀下,山峦显得红彤彤的,秋天的美丽凝结在翠绿的山头。人们在屏风后可以看到这美景,鹭鸟倒映在镜中也还原了原貌。即使是那些冷漠的官员也会惊叹于这美景,毫不妨碍地尽情地欣赏山水的风光。

诗意和赏析:
《天华寺亭二首》通过对亭子和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敏感和赞叹之情。亭子所在的原野广阔辽阔,象征着自然的壮丽和无限广阔。千年的岁月使亭子沉淀下幽静的氛围,呈现出一种宁静和恬淡的氛围。阳光下的山峦呈现出红彤彤的色彩,表现了秋天的美丽和丰收的季节。翠绿的山峰则凝结了秋天的美丽,给人以舒适和宁静的感受。

诗中提到的人们可以在屏风后看到美景,鹭鸟倒映在镜中,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间接欣赏自然之美的氛围,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入观察和细腻感受。冷漠的官员被这美景所惊艳,这里体现了美景的独特魅力,它能够打动人的心灵,即使是那些生活在尘世中的人们也能够找到片刻的宁静和享受自然之美。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色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比喻,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通过描绘山水景色和人们的互动,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传达了一种宁静、恬淡和享受自然的心境。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营造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面,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自然之美和宁静的力量。

  • 《泊鸭步》

    江流自在水风轻,云去天来半欲晴。雨岸东西三十里,李花独树隔江明。

  • 《过张司空庙》

    昔人博物岂虚传,自斸龙泉古狱边。今代司空应见惯,斗间何用气冲天。

  • 《建隆郊祀八首》

    丹云之爵,金龙之杓。挹于尊疊,是日沮酌。

  • 《向氏归来园》

    十亩江头地,今时靖节园。辋川惭画古,绿野谩名存。自有菊成径,何须花满原。是间无俗物,不用闭松门。

  • 《次韵旷翁四时村居乐》

    欲晴欲雨天溟蒙,林塘淡荡摇春风。游丝落絮斗飞舞,野花芳草争青红。南园北园桑柘绿,村前村后啼布谷。蚕姑把叶祝丝多,田翁拜社祈年熟。

  • 《赠王逖》

    端笏事龙楼,思闲辄告休。新调赭白马,暂试黑貂裘。珠履迎佳客,金钱与莫愁。座中豪贵满,谁道不风流。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