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隐居》

伯鸾翠构元临市,靖节幽居闻近朝。
事过自余安水石,客忙何至走渔樵。
价高少室仍休问,径捷终南更易招。
岭上有云如可寄,肯将台鼎换箪瓢。

作者介绍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隐居》是宋代诗人李新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隐士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追求宁静自在的心境。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隐居在僻静的地方,伯鸾(一种神鸟)在翠绿的林间高声歌唱,听到了朝廷的消息。安静地度过了一些人事已经过去的时光,只剩下我自己与水石相伴。客人们都很忙碌,不会来找我打扰。即使有人愿意拜访,我也不想换取名利。我选择的是近终南山的径捷之处,而不是繁华的都市。山上的云朵似乎可以托付一些心事,但我宁愿用简陋的饭碗和篮子,不愿意与权贵之物交换。

这首诗通过隐士的生活景象,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自在、远离尘嚣的心愿。伯鸾的歌声和朝廷的消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隐士与尘世的隔离。作者以自然山水为伴,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拒绝了名利和权势的诱惑。诗中的云彩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寄托和情感,与朝廷的台鼎形成对比,凸显了作者对精神追求的坚守。

这首诗的赏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与人事的对比:诗中通过伯鸾、水石和云彩等自然景物,与朝廷的消息和客人的忙碌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隐士对宁静自在生活的追求。
2. 追求真正的自由:作者通过选择僻静的山居生活,表达了对物质名利的淡漠和对内心自由的追求。他宁愿拥有简陋的生活用具,也不愿与权贵之物交换。
3. 寄托情感的云彩:云彩在诗中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寄托和情感。山上的云似乎可以承载诗人的思念和心事,与朝廷的台鼎形成强烈的对比,突显了作者对精神追求的坚守。

通过描绘隐士的生活状态和对心灵自由的追求,《隐居》表达了诗人李新的内心世界和追求,展现了宋代士人对宁静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物质名利的淡泊态度。

  • 《早春寄景仁》

    叠石溪上春,茅茨卜筑新。前言如不践,山蝉又笑人。

  • 《念奴娇(过西湖)》

    午风清暑,过西湖隐约,曾游堤路。云径烟扉人境绝,真是珠宫玄圃。倦倚阑干,笑呼艇子,同入荷花去。一杯相属,恍然身在何许。休怪梦入巫云,凌波罗袜,我在迷湘浦。缥缈惊鸿飞燕举,却怨严城钟鼓。百斛明珠,千金骏马,豪气今犹故。归来清晓,幅巾犹带香露。

  • 《杂诗绝句十七首》

    岸傍草树密,往往不知名。其间有啼鸟,似与船相迎。

  • 《秋日侍宴娄苑湖应诏诗》

    翠渚还銮辂。瑶池命羽觞。千门响云跸。四泽动荣光。玉轴昆池浪。金舟太液张。虹旗照岛屿。凤盖绕林塘。野静重阴阔。淮秋水气凉。雾开楼阙近。日逈烟波长。洛宴谅斯在。镐饮讵能方。朽劣叨荣遇。簪笏奉周行。

  • 《庆元六年七月至儋耳问前守之政改元四年罢归》

    小诎南游得大观,天函无际碧相环。盘黎错{僚亻换豸}周遭海,亘县绵州诡谲山。自幸赏音毛颍下,相争充数锦囊间。更无可以重收拾,莫怪吾诗今次悭。

  • 《茌平县西门邮亭废圃中有花名玉珑瑽枝叶与琼》

    笔赋二律谁司后土作花王,忍置瑶华官道傍。衣袂不经尘世染,梦魂犹带广寒香。孤蟾照破琼林雪,飞蝶栖残珠树香。天上人间惟有此,好将阑槛护荒凉。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