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林侵路能藏寺,乔木参天却见楼。
山石因循云外老,江声掀扑屋梢流。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绿阴亭》是一首宋代李新所作的诗词。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绿荫蔽日的亭子,山石老去,江水悠扬的美丽画面。
诗词的中文译文:
茂密的林木遮蔽了道路,隐藏了寺庙的存在,
高大的乔木却显现出楼阁的身影。
山石在云外静静地陈旧,
江水声音起伏不断地流淌。
诗意和赏析:
《绿阴亭》以山水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茂密的林木、高耸的乔木、陈旧的山石和流淌的江水,展现了自然界的宁静和变化。诗中的绿阴亭被茂密的树木遮蔽,给人一种清凉宜人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寺庙的宁静和隐蔽。乔木的高耸使得楼阁的身影显现出来,给人以壮丽和崇高的感觉。山石因长时间的岁月流逝而显得古老,但它们仍然坚守在云外,守望着这片美丽的天地。江水的声音起伏不断,流淌着,给人以生机和活力的感觉。整首诗以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自然的安宁和变幻,使人感受到与自然的融合和共鸣。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对生命的思考。茂密的林木、高大的乔木、陈旧的山石和流淌的江水,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出生命的存在和变化。作者通过观察和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命的理解。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美丽和变化,通过对景物的赞美和思考,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变化,体味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同时也能够与作者一起思考自然和生命的意义。
南浦维舟访,东堂抵榻眠。後期犹指日,轻别遂终天。墨妙今初贵,诗名久己传。清风如未坠,诸子更翩翩。
昔仰苏仙迹,今瞻弄玉身。岳灵朝捧剑,飙驭夜朝真。笙鹤声常近,烟霞到处新。原言承道荫,秘语慰斯民。
贺家湖东剡溪曲,白塔幽林声断续。雪中兴尽酒船空,境高地胜何由俗。谁结禅居在上方,山房屈曲随山麓。个中非动亦非静,自有白云檐下宿。
江上胥山古木阴,祠堂气象亦萧森。江云不散忧君色,山月犹明死国心。迁史简编今断缺,吴人牲酒日肥深。鄙怀异代悲忠烈,一拜威灵泪满襟。
佳人鲁山下,日弄清汉波。促弦调宝瑟,哀思感人多。咬哇秦缶击,冷落吨客歌。知音良不易,如此粲者何。
滞舟推若泥,逆水去如还。已历三辰次,才行十里间。千斯吾命薄,独尔破天悭。所赖圣贤事,其初不厌艰。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