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海三年别,谯徐一日间。
经时犹未见,凡事信多艰。
理极那须说,情生不自还。
从来阙声问,相见若为颜。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寄张学士》是宋代诗人陈师道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湖海分离已有三年,
谯徐相聚只一日。
时光流转,依然未能相见,
凡事难免充满了艰辛。
理由已尽,无需多言,
情感却无法自我驾驭。
常常在寂静中询问,
相见时是否还能如常。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与张学士分别已有三年,但与谯徐却只相聚了一日。诗中表达了时光的流逝,两人始终未能再次相见,凡事都显得艰难。作者感叹人世间的事情往往充满了困难和磨难,已经讲尽了道理,但情感却无法自主控制。作者常常在寂静中反思,担心再次相见时是否还能保持原来的亲密与默契。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描绘了作者与张学士的离别和与谯徐的短暂相聚,将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无法自制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思念之情。通过对凡事艰辛、情感无法自控的描绘,诗词表达了人生的无奈和矛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思念之情使得诗词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震撼力。
整首诗词以对比的手法呈现了作者内心的冲突和矛盾,通过诗意的反复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重逢的期望和担忧。这种短小精悍的表达方式,使得诗词在简洁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深入思考的余地。
这首诗词虽然简短,但通过准确的词语选择和情感的抒发,展示了作者对离别和重逢的复杂情感的思考与描绘。它在表达人情世故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时间流逝和人际关系的深思。
不得荥阳遂失秦,始知成败尽由人。可怜一掷赢天下,只使黄金四万斤。
云飞寒影欲千层,暝雨兼风断复增。羃羃池台空锁树,萧萧帘幕更飘灯。归将春晚花应笑,老入年来酒易凌。沟水东西入账望,抽书虽襞为谁凭。
瓜畴暑雨乱花飞,美实蠲烦喜及时。苏并筠笼香发越,金刀玉手翠离披。侯家昔见连阡盛,贾肆徒夸厚貌奇。珍重故人分少意,临风宛若对冰姿。
村边废宅少人居,闻道生徒共扫除。书札浮沉三月后,交游显晦廿年余。小岩原上归僧远,长石冈头旅骑疏。知尔含情望天末,苍烟落日几踌躇。
积水深无际,神龙此屈蟠。媚川珠彩动,射斗剑光寒。燕脯谁能寄,犀灯岂易看。负书当瑞圣,何若蛰洪澜。
今朝笑语同,几日百忧中。鸟度剑门静,蛮归泸水空。步霜吟菊畔,待月坐林东。且莫孤此兴,勿论穷与通。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