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埒当千户,渔防拥万头。
宁须一网尽,不为百人留。
密雨点急水,惊风擘系舟。
百年供转徙,因病得夷犹。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秋怀四首》是宋代陈师道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秋怀四首》
梨埒当千户,
渔防拥万头。
宁须一网尽,
不为百人留。
密雨点急水,
惊风擘系舟。
百年供转徙,
因病得夷犹。
译文:
成千上万的梨树如同千户人家一样挤在一起,
渔民防备着成千上万的鱼儿。
宁愿让一张渔网将所有鱼儿一网打尽,
也不为了百人而留下任何一条鱼。
细密的雨点打在水面上,
狂风吹动着系着船的绳索。
百年来迁徙无常,
因病而得到隐居的机缘。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梨树和渔民的生活来表达作者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诗中的梨树象征着繁华的人世,梨树成千上万地挤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繁茂的景象。这种景象暗喻了人世间繁忙的场景,让人感叹于人们的纷繁世事。
其次,渔民防备着成千上万的鱼儿,这里可以理解为对世俗欲望的追求。渔民希望捕捞到尽可能多的鱼儿,这可以视作人们对物质财富和功名地位的追逐。
然而,诗中的作者却表达了一种超脱于尘世的态度。他宁愿让一张渔网将所有鱼儿一网打尽,也不为了得到虚名而留下一条鱼。这反映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淡漠态度,他更注重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随后,诗中描绘了秋天的雨点和风声,给人一种季节性的变化和无常的感觉。这也暗喻了人生的无常和迁徙,百年来的变迁无常,只有因病得以隐居,这种转变给了作者一种重新审视人生的机缘。
整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梨树、渔民和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尘世纷扰的超脱态度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这首诗在意境和意义上都给人以深思,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人生的思索。
南北由来地气偏,凌寒松柏但苍然。逾淮种橘今为枳,岂比中人性易迁。
江头三月清明。柳风轻。巴峡谁知还是、洛阳城。春寂寂。娇滴滴。笑盈盈。一段乌丝阑上、记多情。
圣运关天纪,龙飞古帝基。振摇三蜀地,耸发万年枝。出震同中古,承乾动四夷。恩颁新命广,泪向旧朝垂。大宝归玄谶,殊祥出远池。法天深罔测,体圣妙难知。俭德为全德,无思契十思。丕图非力致,英武悉天资。正直方亲切,回邪岂敢窥。将排颇与牧,相得稷兼夔。盐出符真主,麟来
礟车亭午作云头,喜雨亭前黍徐秋。但得人间瓯寠满,等閒万虑一时收。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南病使君。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