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风里,何乡一病翁。
力微须杖起,心在与谁同。
灾疾资千悟,冤亲并一空。
百年先得老,三败未为穷。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这首诗词是宋代陈师道所作的《病起》。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今天秋风中,有个病了的老人在思念家乡。
虽然身体虚弱,但他依然要借助拐杖起身,
心中却感到孤独,不知道有谁能与他同病相怜。
灾难和疾病使他领悟了许多,而冤属和亲人的离去使他感到空虚无力。
虽然活了一百年,但他的失败却未有止境。
诗意:
《病起》是一首描写病患老人的诗词。诗人通过描绘老人在秋天的景色中病痛的身影,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老人身体虚弱,但他依然努力起身,意味着他对生命的坚持和希望。然而,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却无人能够体会和分享。灾难和疾病使他明白了许多事情,而亲人的离去则让他感到无尽的空虚。最后诗人提到老人虽然活了一百年,但他的失败似乎没有尽头,这反映出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赏析:
《病起》通过描绘病患老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诗中的秋天意味着岁月的凋零和生命的脆弱,与老人身体的虚弱相呼应。老人身体的衰弱和依靠拐杖起身的形象,传达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坚持。然而,诗中的老人却感到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体现了人在面对病痛和困境时的无奈和孤立。
诗人通过描绘老人的遭遇,表达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灾难和疾病使老人变得更加深思熟虑,而亲人的离去则让他感到内心的空虚和失落。最后,诗人以老人活了一百年却未能摆脱失败的境地作为结尾,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和无尽的困境。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老人的遭遇和内心感受,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传达出对人生的思索和对命运的抱怨。这首诗词以寡淡的笔触展现了人生百态中的一种境况,引发读者对生命的反思和对人情世故的共鸣。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