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势盘纡巧凿开,当年匠意亦多才。
池名不逐唐宫废,岸折犹如蜀阪来。
水落有时逢旧石,草深无处觅遗台。
行春丞相寻陈迹,往事空嗟浩劫灰。
强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除泗州司理参军,歷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韩琦判永兴军,辟爲主管机宜文字,辗转在韩幕府六年。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卒,年五十五。其子浚明集其所遗诗文爲《祠部集》四十卷,曾巩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祠部集》三十五卷,又《韩忠献遗事》一卷。《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简称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同治七年刻本(简称同治本)。另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依韵奉和判府经略司徒侍中上巳晚游九曲池诗》是宋代诗人强至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描绘九曲池为主题,通过对池中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追忆和对兴亡的感慨。
诗词的中文译文:
地势盘纡巧凿开,
当年匠意亦多才。
池名不逐唐宫废,
岸折犹如蜀阪来。
水落有时逢旧石,
草深无处觅遗台。
行春丞相寻陈迹,
往事空嗟浩劫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九曲池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池中的景色和历史文化意义。诗人通过描绘地势盘曲、巧妙开凿的场景,表现出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也暗示了九曲池作为一处人工构筑的景观的壮丽。
诗中提到九曲池的名字并没有随着唐朝宫庭的废弃而失传,而是一直流传下来。作者以岸边蜀阪的形态来形容池岸的蜿蜒曲折,使得诗词中的景色更加生动。
诗中还描述了水落时可以看到旧时的石块,但是草木丛生,已经无法寻找到过去的遗迹了。这表达了岁月更迭的无情,历史的痕迹逐渐消逝,人们无法再找到当年的繁华与辉煌。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昔日辉煌的怀念和对兴衰更迭的感慨。诗人以丞相的身份寻找陈迹,但却只能空嗟叹往事的浩劫已经烟消云散,只留下一片灰烬。
整首诗通过对九曲池的描绘,以及对历史的回忆和对兴衰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历史文化的珍视。
雪絮飘池点绿漪。舞风游漾燕交飞。阴阴庭院日迟迟。一缕水沈香散后,半瓯新茗味回时。_闲万事总忘机。
去年犯雪到西湖,眼见梅花玉立孤。今岁定无牢落叹,君诗清绝似林逋。
酴醿不争春,寂寞开最晚。青蛟走玉骨,羽盖蒙珠幰。不妆艳已绝,无风香自远。凄凉吴宫阙,红粉埋故苑。至今微月夜,笙箫来绝巘。余妍入此花,千载尚清婉。怪君呼不归,定为花所挽。昨宵雷雨恶,花尽君应返。君言西山顶,自古流白泉。上为千牛乳,下有万石铅。不愧惠山味,但无
一琴一鹤一扁舟,南北东西更九州。一曲湖山真得计,半生交结尽清流。
明月枝头香满路。几日西风,落尽花如雨。倒照秦眉天镜古。秋明白鹭双飞处。自摘霜葱宜荐俎。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帽堕笑凭纤手取。清歌莫送秋声去。
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金齑玉脍饭炊雪,海螯江柱初脱泉。临风饱食甘寝罢,一瓯花乳浮轻圆。自従舍舟入东武,沃野便到桑麻川。剪毛胡羊大如马,谁记鹿角腥盘筵。厨中蒸粟埋饭瓮,大杓更取酸生涎。(山东喜食粟饭,饮酸酱。)柘罗铜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