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持旧粟买桑叶,满斗才换几十钱。
桑贵粟贱不相直,老蚕仰首将三眠。
前日风雨乖气候,冻死箔卷埋中田。
蚕不见丝粟空鬴,安得衣食穷岁年。
郑獬(一○二二~一○七二),字毅夫,一作义夫,纾子。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一七四)。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英宗治平中出知荆南,还判三班院。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拜翰林学士(《宋会要辑稿》仪制三之三四),权知开封府。二年,出知杭州,三年,徙青州(《干道临安志》卷三)。因反对青苗法,乞宫祠,提举鸿庆宫。五年卒(《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二三八),年五十一。有《郧溪集》五十卷。原本久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宋文鑑》、《两宋名贤小集》中辑爲二十八卷,其中诗六卷。《东都事略》卷七六、《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郑獬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民国卢靖辑《湖北先正遗书》所收《郧溪集》(蒲圻张国淦据京师图书馆所钞库本刊刻,简称张本,张本所附校勘记称张本校)、《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三三《幻云居诗稿》等。又自《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集外诗,编爲第七卷。
《买桑》是宋代郑獬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描绘买桑的情景为主线,表达了桑树的珍贵与蚕丝的重要性,并展现了作者对贫困生活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渴望。
译文:
出持旧粟买桑叶,
满斗才换几十钱。
桑贵粟贱不相直,
老蚕仰首将三眠。
前日风雨乖气候,
冻死箔卷埋中田。
蚕不见丝粟空鬴,
安得衣食穷岁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农民买桑叶的情景为背景,通过对桑叶和粟米的价值对比,反映了农民贫困的现实和生活的不易。诗中的"旧粟"指代贫瘠的粟米,而"桑叶"则象征着蚕丝的重要原料。诗人在买桑叶时只能用满满一斗的粟米换取几十文的钱,显示了桑叶的珍贵与蚕丝的高价值。
诗中的"桑贵粟贱不相直"表达了桑叶与粟米的价值悬殊,两者无法直接对等交换。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桑叶的宝贵,也凸显了农民艰辛劳作所得的微薄。此外,"老蚕仰首将三眠"表达了蚕丝的重要性,蚕它们仰望上方,似乎在期待丝线的降临。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前一天的恶劣天气,风雨不顺,导致农作物遭受了冻害,田地被冻死,埋藏在寒冷的大地之中。这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生计的困难,蚕丝和粟米都变得稀缺,农民在衣食上陷入困境。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揭示了农民的艰辛和贫困,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桑叶和蚕丝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对困境的思考和对改变命运的渴望。整首诗以真实而质朴的情感触动了读者,展示了宋代农民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内心世界。
妾解清歌并巧笑。郎多才俊兼年少。何事抛儿行远道。无音耗。江头又绿王孙草。昔日采花呈窈窕。玉容长笑花枝老。今日采花添懊恼。伤怀抱。玉容不及花枝好。
墙阴春荠老,笋蕨正登盘。野饁元无妇,村醅不属官。何由取熊掌?幸免买猪肝。犹胜烦秦相,绨袍闵一寒。
毕君瓮下心成缚,屈子江边又独醒。赖有东阳贤府主,不嫌驰骑送寒厅。
阳林小春醉风日,老面得酒须臾欢。不妨桃李妍冬谷,正要松篁用岁寒。
谷旦街尘净,满城春意我。威仪清警跸,卤簿扈鉴和。从骑黄金勒,回班白玉珂。恩荣谁不羡,报上合如何。
腊尽残销春又归,逢新别故欲沾衣。自惊身上添年纪,休系心中小是非。富贵祝来何所遂,聪明鞭得转无机。羞看稚子先拈酒,怅望平生旧采薇。去日渐加馀日少,贺人虽闹故人稀。椒花丽句闲重检,艾发衰容惜寸辉。苦思正旦酬白雪,闲观风色动青旂。千官仗下炉烟里,东海西头意独违。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