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说年来贫更甚,生涯和地与锥无。
通身是手承谁力,方信常人实若虚。
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彦猷,自号相山居士,无爲(今属安徽)人。与兄之义、弟之深同河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第,因对策极言联金伐辽之非,抑置下列。钦宗靖康初调和州歷阳县丞,摄鸟江令,以奉亲罢。金兵南侵,率乡人退保胡避山。镇抚使赵霖命摄无爲军,朝命爲镇抚司参谋官。高宗绍兴间通判滁州,因上疏反对和议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秦桧死后,起知信阳军,歷提举湖北常平茶盐、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孝宗干道五年卒,年七十七。有《相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二十六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五卷),己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五卷。事见本集卷三○附录宋尤袤《故太师王公神道碑》。 王之道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和僧广实三首》是宋代王之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听说近年来贫困加深,
生活连一片土地和一把锥子都没有。
全身上下都是靠别人的帮助,
才相信普通人的实在如虚。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王之道在贫困困境中的感受和思考。他听闻近年来自己的贫困状况变得更加严重,生活连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没有一片土地供他居住,没有一把锥子供他使用。他意识到自己全身上下都是靠着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才能生存下去,这使他深刻地体会到普通人的实际情况是多么的脆弱和不可靠。
赏析:
《和僧广实三首》是王之道在贫困中的自我反思和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之作。通过表达自己的困境,作者揭示了贫困所带来的无奈和苦楚。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的贫困状态,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词藻,却表达了深刻的内心感受。
诗词中的"生涯和地与锥无"一句,通过简短而有力的表达,传递出作者无依无靠的贫困状况。"通身是手承谁力"表明作者的一切都依赖于他人的援助,没有自己的力量和资源。"方信常人实若虚"则反映了作者对于普通人的生活状态的思考,认为表面上的实在可能是虚幻的,常人的生活也是如此。
这首诗词虽然篇幅短小,却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入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贫困和社会现状的痛苦感受。它唤起读者对社会不公和贫困人群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价值观的质疑。
南浦维舟访,东堂抵榻眠。後期犹指日,轻别遂终天。墨妙今初贵,诗名久己传。清风如未坠,诸子更翩翩。
昔仰苏仙迹,今瞻弄玉身。岳灵朝捧剑,飙驭夜朝真。笙鹤声常近,烟霞到处新。原言承道荫,秘语慰斯民。
贺家湖东剡溪曲,白塔幽林声断续。雪中兴尽酒船空,境高地胜何由俗。谁结禅居在上方,山房屈曲随山麓。个中非动亦非静,自有白云檐下宿。
江上胥山古木阴,祠堂气象亦萧森。江云不散忧君色,山月犹明死国心。迁史简编今断缺,吴人牲酒日肥深。鄙怀异代悲忠烈,一拜威灵泪满襟。
佳人鲁山下,日弄清汉波。促弦调宝瑟,哀思感人多。咬哇秦缶击,冷落吨客歌。知音良不易,如此粲者何。
滞舟推若泥,逆水去如还。已历三辰次,才行十里间。千斯吾命薄,独尔破天悭。所赖圣贤事,其初不厌艰。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