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松瘦竹古招提,轩槛重游识旧题。
清意不曾吟得尽,夜来明月浸寒溪。
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彦猷,自号相山居士,无爲(今属安徽)人。与兄之义、弟之深同河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第,因对策极言联金伐辽之非,抑置下列。钦宗靖康初调和州歷阳县丞,摄鸟江令,以奉亲罢。金兵南侵,率乡人退保胡避山。镇抚使赵霖命摄无爲军,朝命爲镇抚司参谋官。高宗绍兴间通判滁州,因上疏反对和议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秦桧死后,起知信阳军,歷提举湖北常平茶盐、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孝宗干道五年卒,年七十七。有《相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二十六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五卷),己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五卷。事见本集卷三○附录宋尤袤《故太师王公神道碑》。 王之道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题崇因院清轩》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王之道。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清凉的松树和瘦弱的竹子在古老的招提寺庙迎宾,我再次登上清凉幽静的清轩,认识了曾经题写的字句。诗人感叹自己的清雅意境并没有完全吟唱出来,夜晚的明月洒落在寒冷的溪水中。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清凉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古迹的怀旧之情。下面对诗词进行赏析:
首先,诗词的标题《题崇因院清轩》暗示了整首诗的主题。题写意味着留下文字,清轩则代表幽静的居所。崇因院是一个古老的寺庙,清凉的松树和瘦弱的竹子增添了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这里重游并触发了对往昔的回忆。
第一句描述了肥壮的松树和纤瘦的竹子共同构成了古老的招提寺庙的景象。通过对松树和竹子的描绘,诗人展示了寺庙的庄严和历史的厚重感。
第二句表达了诗人重游清轩的情景,并且发现了曾经题写的字句。这里的题写既可以是指自己曾经在此题写过字句,也可以是指古人在这个地方留下的文字。这种对过去的回忆和发现增添了诗词的情感色彩。
第三句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他觉得自己的清雅意境并没有完全吟咏出来。这里的清意可能指诗人的心境,他认识到自己的才情和感悟还无法完全表达出来,有一种未尽的遗憾。
最后一句描绘了夜晚的明月洒落在寒冷的溪水中。明月的光辉照亮了寒溪,给人一种寂静和凉爽的感觉。这里的明月也可以被视为寓意着诗人的情感和灵感,它在夜晚中闪耀,抚慰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冷寂。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清凉、宁静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往事的怀念之情。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情感的描绘,诗人将内心的独白与外在的景物相结合,展现了一种美感和情感的交融。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自然、情感和艺术相融合,给人以静谧、凉爽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美的享受。
曾因肖象下箕星,梦寐犹应右武丁。顾我本非钟鼎相,不应端笏侍天庭。
勒兵辽水边,风急卷旌旃。绝塞寒无树,平沙势尽天。雪晴回探骑,月落控鸣弦。永定山河誓,南归改汉年。
子房天授汉,不战道忧尊。秘法盈编受,危机借箸论。避封昭止足,辟穀厌尘喧。莫讶萧规茂,從容有绪言。
美酒拨醅酌,杨花飞尽时。落日长安道,方寸无人知。箧中制胜术,气雄屈指算。半醉千殷勤,仰天一长叹。玉匣百炼剑,龟文又龙吼。抽赠王将军,勿使虚白首。
材业光华蔼荐绅,由来孝子出忠臣。五年字邑祗明诏,两路观风惠远民。徐穉湖边才卜筑,葛翁山下忽栖神。朔云千里人挥泪,遗命归从大母邻。
马嘶芳草自淹留,别馆何人属细侯。仙杏破颜逢醉客,彩鸳飞去避行舟。洞箫日暖移宾榻,垂柳风多掩妓楼。坐阅清晖不知暮,烟横北渚水悠悠。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