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走漫偿行脚债,南游聊勘坐禅翁。
不知色力能强健,又复观潮过浙东。
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彦猷,自号相山居士,无爲(今属安徽)人。与兄之义、弟之深同河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第,因对策极言联金伐辽之非,抑置下列。钦宗靖康初调和州歷阳县丞,摄鸟江令,以奉亲罢。金兵南侵,率乡人退保胡避山。镇抚使赵霖命摄无爲军,朝命爲镇抚司参谋官。高宗绍兴间通判滁州,因上疏反对和议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秦桧死后,起知信阳军,歷提举湖北常平茶盐、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孝宗干道五年卒,年七十七。有《相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二十六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五卷),己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五卷。事见本集卷三○附录宋尤袤《故太师王公神道碑》。 王之道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浮屠宗立东游二首》是宋代诗人王之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送浮屠宗立东游二首
西走漫偿行脚债,
南游聊勘坐禅翁。
不知色力能强健,
又复观潮过浙东。
译文:
我西行时,漫长的旅途中偿还着旅行的债务,
在南方游历,与坐禅的老僧聊天。
不知道美丽的色彩和身体的力量能否坚持,
然后再去看浙东潮水的涌动。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王之道送别浮屠宗立东行的情景。他在诗中提到自己正在西行,用漫长的旅途来偿还旅行的债务。他在南方游历时,遇见了一位坐禅的老僧,与他交谈。诗人思考着色彩和身体力量的持久性,不确定它们能否坚持下去。最后,诗人提到他将去观赏浙东地区潮水的涌动。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旅行和思考内心的矛盾情感,展现了王之道细腻而深远的思考和感悟。诗人在旅途中感叹自己的行走就像偿还债务一样漫长,暗示了旅行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负担和责任。在南游时,他与坐禅的老僧聊天,可能是为了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启迪,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禅宗思想的关注和探索。诗人提到色彩和身体力量的持久性,表达了对于美丽和健康的担忧和疑虑,这也可以理解为对于生命的脆弱性和有限性的思考。最后,诗人观赏浙东潮水的涌动,这景象可能使他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流逝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对于变化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细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旅行、心灵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展示了王之道独特的诗意和情感表达能力。
朝食糠,暮食糠,食糠不如彘与厐。君王雁鹜令,以粟甘易粮。吁嗟今茫茫,吁嗟何遑遑。
旧山临海色,归路到天涯。此别各多事,重逢是几时。江行晴望远,岭宿夜吟迟。珍重南方客,清风失所思。
[太簇为徵]周祀及轩,汉制中宫,汉制中宫。肸乡是屈,礼神以兄。我洁期壁,我肥斯性。神兮燕享,鉴观孔明。
小驱满砄是尘埃,逢好江山眼为开。贺老生涯鉴湖曲,希夷别墅白云堆。欲寻溪叟挐舟去,却被山灵勒驾回。忆共吟边曾有约,夜深应晤抱琴来。
龙宫海藏自分明,搕挢滩头一任倾。因果若还终不昧,政须防作野狐鸣。
匠氏构明堂,百材入斤斧。傥非豫章栋,冗长亦焉取。英英范与苏,器识兼文武。胡为先一州,不用作霖雨。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