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鬓萧萧不耐秋,兴来今日谒公侯。
舞余燕玉锦缠头,又著红靴踢绣毬。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湖山类稿》卷三《夷山醉歌》),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出家爲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着《湖山类稿》十三卷、《汪水云诗》四卷、《水云词》二卷等(《千顷堂书目》卷二九、三二),已佚。今存刘辰翁批点《湖山类稿》五卷;清钱谦益据云间钞诗旧册辑成《水云集》一卷;今人孔凡礼增辑爲《增订湖山类稿》五卷。《南宋书》卷六二有传。 汪元量诗,第一至五卷以清干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刻《湖山类稿》、《水云集》爲底本,删去后者重出之诗。参校清吴翌凤抄本(有清顾至、黄丕烈跋,简称顾本,藏北京图书馆)、明末抄本《汪水云诗抄》一卷(有清毛扆校跋,简称毛本,藏北京图书馆)以及《诗渊》引诗等。另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诗词:《张平章席上》
朝代:宋代
作者:汪元量
中文译文:
两鬓萧萧不耐秋,
兴来今日谒公侯。
舞余燕玉锦缠头,
又著红靴踢绣毬。
诗意和赏析:
《张平章席上》是宋代诗人汪元量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宴会场景,以及主人公的兴致和喜悦之情。
诗的前两句写道:“两鬓萧萧不耐秋,兴来今日谒公侯。”这里的“两鬓萧萧”表达了主人公的年纪已经不轻,已经有些白发苍苍,然而他并不因此而颓废沮丧,而是在这个秋天的日子里兴致勃勃地前来拜访公侯。这种情绪上的积极乐观使人感受到主人公的豪情壮志和对生活的热爱。
接下来的两句写道:“舞余燕玉锦缠头,又著红靴踢绣毬。”这里描述了宴会上的欢乐场景。主人公身着锦缎华服,头上缠着华丽的玉簪,脚踏红色靴子,跳起舞来,踢着华丽的绣球。这些描写充满了华丽和喜庆的氛围,展现了宴会的热闹和欢乐,也体现了主人公的豪情之态。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表达了主人公在宴会上的喜悦和豪情,展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通过描写宴会的细节,诗中还蕴含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华丽欢乐的愿望。这首诗以其活泼的描写和积极的情感,给人以愉悦和振奋的感受,展示了宋代文人的豪放不羁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年佳景,又新橙快意,重呼**。争奈情人垂信约,误听几番风竹。□□□□,鱼沉雁香,懒听相思曲。少年狂梦,黄梁早已先熟。烈士壮心犹在,唾壶敲碎,此恨何时足。太息旧交风雨散,大半已归鬼*。对酒凄凉,欲□谁诉,唤起苍虬玉。*床大叫,为予更剪明烛。
林梢脆实荐辛酸,尚记儿时刮目看。老去齿牙无复昔,晓枝犹喜堕金丸。
绿杨无力暖相依,不管黄莺诉落晖。水被鱼吹成雨点,花为蝶扰逐风飞。
东晋风流属子猷,开元峭直让韩休。丝纶对掌惊三雋,尊酒更酬失四愁。古道阴阴槐树老,归鸿杳杳荻花秋。浩然诗思天涯远,月满江南小谢楼。
一片潮声下石头,江亭送客使人愁。可怜垂柳丝千尺,不为春江绾去舟。
降士林沾蕙草寒,弦惊翰苑失鸳鸾。秋中回首君门阻,马上应歌行路难。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