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我入兴元,不马荒邮倚竹门。
诗句未成云渡水,酒杯方举月临轩。
山川寂寞非常态,市井萧条似破村。
官吏不仁多酷虐,逃民饿死弃儿孙。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湖山类稿》卷三《夷山醉歌》),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出家爲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着《湖山类稿》十三卷、《汪水云诗》四卷、《水云词》二卷等(《千顷堂书目》卷二九、三二),已佚。今存刘辰翁批点《湖山类稿》五卷;清钱谦益据云间钞诗旧册辑成《水云集》一卷;今人孔凡礼增辑爲《增订湖山类稿》五卷。《南宋书》卷六二有传。 汪元量诗,第一至五卷以清干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刻《湖山类稿》、《水云集》爲底本,删去后者重出之诗。参校清吴翌凤抄本(有清顾至、黄丕烈跋,简称顾本,藏北京图书馆)、明末抄本《汪水云诗抄》一卷(有清毛扆校跋,简称毛本,藏北京图书馆)以及《诗渊》引诗等。另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兴元府》是宋代诗人汪元量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兴元府的景象和社会现实,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事变迁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困境的思考和关怀。
诗中以秋风吹入兴元为开篇,充满了凄凉的气息。"秋风吹我入兴元"以自然景物的变化引出了兴元府的萧条景象。"不马荒邮倚竹门"描绘了兴元府的荒凉和寂寞,宛如一座荒废的小村庄。"诗句未成云渡水"表达了诗人意欲抒发的情感和思考尚未得到传达,又有一种无法逾越障碍的无奈感。"酒杯方举月临轩"则展示了诗人在困境中的无奈之余,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接下来,诗人以对社会现实的触动展开描述。"山川寂寞非常态"表明了这座城市的孤寂和异常状态,暗示了政治和社会的腐败和动荡。"市井萧条似破村"则进一步揭示了兴元府社会现实的贫困和衰败,市井中的人们生活艰难,犹如破败的村庄。
最后两句"官吏不仁多酷虐,逃民饿死弃儿孙"直接点出了社会的黑暗面,诗人对官吏的腐败和残暴以及普通人民的困苦和绝望表示深深的忧虑和愤慨。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描写及社会现实的反映,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困境的关切和思考。诗中融入了自然景物的意象,以及对人事变迁的揭示,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社会黑暗的痛心疾首。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兴元府的描写,向读者传递了深沉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千壶芍药霭祥云,一部箫韶合曲新。三圣临轩听歌舞,端知造物款留春。
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会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群山带雨阴云重,沧海连天水气昏。遥想真人乘铁舸,往来三岛鬼神奔。
秋色满西湖,雨添新绿。一派烟光望中足。清香十里,书舸去来相逐。酒酣时听得,渔家曲。人道似郎,郎还第六。云水相逢未谙熟。晚来风静,闲浸几枝红玉。水神应不禁,江妃浴。
城阙天中近,蓬瀛海上遥。归期千载鹤,春至一来朝。采药逢三秀,餐霞卧九霄。参同如有旨,金鼎待君烧。
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世务。本家蓝田下,非为渔弋故。无何困躬耕,且欲驰永路。幽居与君近,出谷同所骛。昨日辞石门,五年变秋露。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子为黄绶羁,余忝蓬山顾。京门望西岳,百里见郊树。飞雨祠上来,霭然关中暮。驱车郑城宿,秉烛论往素。山月出华阴,开此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