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有子衣裳单,皮肉冻死伤其寒。
蓬空煨烬不得安,叫怒索饭饥无餐。
乱离走窜千里山,荆棘蹲坐肤不完。
失身被系泪不乾,父闻此语摧心肝。
呜呼六歌兮歌欲残,魂招不来心鼻酸。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湖山类稿》卷三《夷山醉歌》),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出家爲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着《湖山类稿》十三卷、《汪水云诗》四卷、《水云词》二卷等(《千顷堂书目》卷二九、三二),已佚。今存刘辰翁批点《湖山类稿》五卷;清钱谦益据云间钞诗旧册辑成《水云集》一卷;今人孔凡礼增辑爲《增订湖山类稿》五卷。《南宋书》卷六二有传。 汪元量诗,第一至五卷以清干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刻《湖山类稿》、《水云集》爲底本,删去后者重出之诗。参校清吴翌凤抄本(有清顾至、黄丕烈跋,简称顾本,藏北京图书馆)、明末抄本《汪水云诗抄》一卷(有清毛扆校跋,简称毛本,藏北京图书馆)以及《诗渊》引诗等。另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浮丘道人招魂歌》是宋代汪元量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家庭困境的痛苦和无奈之情,同时展现了对亲情的深深思念。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有子有子衣裳单,
皮肉冻死伤其寒。
蓬空煨烬不得安,
叫怒索饭饥无餐。
乱离走窜千里山,
荆棘蹲坐肤不完。
失身被系泪不乾,
父闻此语摧心肝。
呜呼六歌兮歌欲残,
魂招不来心鼻酸。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述儿子的贫困和家庭的困境为主题。诗中描述了儿子身穿单薄的衣裳,皮肉因严寒而冻僵,生活拮据无法得到安慰。他们在贫苦的生活中叫喊着要求食物,但却无法解决饥饿。作者表达了儿子长途跋涉逃亡的苦难,无处安身的艰辛,以及他们身受荆棘刺伤、衣衫不完整的悲惨状况。诗中还写到失去自由后泪水不停流淌,儿子的呼声摧毁了父亲的心灵。最后,作者以“呜呼六歌兮歌欲残,魂招不来心鼻酸”的表达,展示了对儿子魂魄亡故的深深思念和内心的痛楚。
这首诗词通过对贫困和家庭困境的描写,以及对亲情的表达,展示了作者对逆境中的家庭困苦和亲情的无尽思念。它以朴实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揭示了人们在生活困境中所经历的苦难和痛苦,使读者对人生的辛酸和亲情的珍贵产生思考。同时,它也触动了读者的情绪,使人们对贫困和不幸的境遇产生共鸣,反思社会中存在的不公与不平等,呼唤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关注。
总之,这首《浮丘道人招魂歌》通过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于家庭贫困和亲情的痛苦思念,引发人们对生活困境和亲情价值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独坐孤村日日风,土阶茅舍乱堆红。不知旧院深居地,凉叶幽花剩几丛。
卞子真赏季,庄生梦还怯。
野草閒花竞赏音,萧然坐阅岁年深。当贞固日知高节,只静虚中见本心。何处乾坤无凤集,他时风雨有龙吟。向来七子皆充隐,不止山王累晋林。
傍溪种篁竹,十年望成林。不图列货殖,愿布九夏阴。变化期为至,枝叶渐萧森。忽值桑田移,根苗竟沈沈。炙筠无事书,断节少赏音。东里已寂寞,空持岁寒心。
绍圣元年十一月,戏作《朝云诗》。三年七月五日,朝云病亡于惠州,葬之栖禅寺松林中东南,直大圣塔。予既铭其墓,且和前诗以自解。朝云始不识字,晚忽学书,粗有楷法。盖尝従泗上比丘尼义冲学佛,亦略闻大义,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春风湖上别,携手欲何之。细问重来日,那曾有定期。舟行江路水,锡挂海峰迟。若有东南使,相逢即寄诗。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