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芦转柁是通津,尽是东西南北人。
日暮烟花箫鼓闹,红楼烂醉楚州春。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湖山类稿》卷三《夷山醉歌》),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出家爲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着《湖山类稿》十三卷、《汪水云诗》四卷、《水云词》二卷等(《千顷堂书目》卷二九、三二),已佚。今存刘辰翁批点《湖山类稿》五卷;清钱谦益据云间钞诗旧册辑成《水云集》一卷;今人孔凡礼增辑爲《增订湖山类稿》五卷。《南宋书》卷六二有传。 汪元量诗,第一至五卷以清干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刻《湖山类稿》、《水云集》爲底本,删去后者重出之诗。参校清吴翌凤抄本(有清顾至、黄丕烈跋,简称顾本,藏北京图书馆)、明末抄本《汪水云诗抄》一卷(有清毛扆校跋,简称毛本,藏北京图书馆)以及《诗渊》引诗等。另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六十六》是宋代诗人汪元量的作品。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长芦转柁是通津,
尽是东西南北人。
日暮烟花箫鼓闹,
红楼烂醉楚州春。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湖州的繁华景象。长芦和转柁是通往津门的道路,这条路上来往的人络绎不绝,来自东、西、南、北各地。傍晚时分,湖州城外烟花绽放,箫鼓喧嚣不息,热闹非凡。湖州的红楼灿烂辉煌,醉人的楚州春天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快乐。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湖州的繁荣景象。长芦和转柁是古代湖州通往津门的两条道路,象征着湖州的繁忙交通和繁荣商业。诗中提到的东西南北,意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都聚集在湖州,形成了热闹喧嚣的场景。
傍晚时分,烟花绽放,箫鼓声不绝于耳,给人一种欢乐热闹的感觉。这里的烟花和箫鼓不仅仅是景物和声音的描写,更是表达了湖州人民的欢乐心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两句诗描述了湖州的红楼和楚州的春天。红楼象征着富丽堂皇的建筑,也可以引申为富裕和繁华。楚州春天则代表着湖州的美好景色和宜人的气候。整首诗以热闹喧闹的景象和美好的寓意,展现了湖州的繁荣和人们对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湖州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繁荣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传递了对欢乐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独坐孤村日日风,土阶茅舍乱堆红。不知旧院深居地,凉叶幽花剩几丛。
卞子真赏季,庄生梦还怯。
野草閒花竞赏音,萧然坐阅岁年深。当贞固日知高节,只静虚中见本心。何处乾坤无凤集,他时风雨有龙吟。向来七子皆充隐,不止山王累晋林。
傍溪种篁竹,十年望成林。不图列货殖,愿布九夏阴。变化期为至,枝叶渐萧森。忽值桑田移,根苗竟沈沈。炙筠无事书,断节少赏音。东里已寂寞,空持岁寒心。
绍圣元年十一月,戏作《朝云诗》。三年七月五日,朝云病亡于惠州,葬之栖禅寺松林中东南,直大圣塔。予既铭其墓,且和前诗以自解。朝云始不识字,晚忽学书,粗有楷法。盖尝従泗上比丘尼义冲学佛,亦略闻大义,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春风湖上别,携手欲何之。细问重来日,那曾有定期。舟行江路水,锡挂海峰迟。若有东南使,相逢即寄诗。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