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凌歊台》

山到西江势却回,倚山楼殿更高台。
天容水色望中见,帆影车尘窗际来。
桑枯棋分千里迥,波涛壁立两峰开。
登临拟问兴记如,白塔亭亭锁翠苔。

作者介绍

韩元吉(一一一八~?),字无咎,号南涧翁,祖籍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南渡后居信州上饶(今属江西),维玄孙,淲父。早年尝师事尹焞,初与从兄元龙试词科不利,后举进士,爲南剑州主簿。高宗绍兴二十八年(一一五八),知建安县。孝宗干道元年(一一六五),爲江南东路转运判官(《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后出入中外,两知婺州,一知建宁府等,入朝爲中书舍人、大理少卿、龙图阁学士、吏部侍郎等,中间曾出使金国。官至吏部尚书、颍川郡公。晚年退居信州,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尚存世。有《南涧甲乙稿》七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 韩元吉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涧甲乙稿》爲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本(简称聚珍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凌歊台》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韩元吉。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到西江势却回,
倚山楼殿更高台。
天容水色望中见,
帆影车尘窗际来。
桑枯棋分千里迥,
波涛壁立两峰开。
登临拟问兴记如,
白塔亭亭锁翠苔。

诗意:
《凌歊台》描绘了一幅山水景色,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对山水自然之美的赞叹之情。诗中描绘了西江山势回转,楼台高耸倚山之上。天空明朗,水色清澈,眺望之处可以看到江中的帆影和路上的车尘。诗人以桑枯和棋盘分割来形容山与山之间的距离遥远,同时波涛汹涌的浪潮使两座山峰分立开来。诗人登上凌歊台,准备询问历史上的兴亡变迁,而白塔矗立在那里,周围被翠绿的苔藓环绕。

赏析:
《凌歊台》通过描绘山水景色,以及描写天空、水色、帆影和车尘等元素,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山势、水色和天空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恢弘。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桑枯和棋盘分割的形象,表达了两座山峰之间的遥远距离。同时,波涛壁立的描写,更加突出了山峰的高耸和雄伟。最后,登临凌歊台的诗人意欲探询历史的兴衰,白塔的存在以及周围的翠苔,给整首诗增添了一种古朴的氛围和历史的沉淀。

《凌歊台》以其优美的描写和富有想象力的意象,展示了韩元吉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和对历史变迁的思考。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山水之美,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深思。

  • 《题陈晋卿颐斋》

    鲲鹏振翼初九万,楩楠归根终数寸。稚须有发老有收,养之各要适欺发。三儿读书翁卧听,生涯固有何所营。功名羞从奇道取,文学厌与今人争。谁揭此斋函二意,翁养其恬儿养锐。今虽异养后同功,一本庄椿三郄桂。

  • 《劝学》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 《四伯父生朝集老杜句二十韵》

    三月三日天气新,著处繁华矜是日。明日萧条尽醉醒,碧窗宿雾蒙蒙湿。南极老人自有星,挂君高堂之素壁。仙人玉女回云车,万草千花动凝碧。奇祥异瑞争来送,麟角凤嘴世莫识。酒肉如山又一时,满堂宾客皆叹息。正是江南好风景,苑中万物生颜色。遮莫邻鸡下五更,且将款曲终今夕。

  • 《还涂临渚》

    绿水缬清波。青山绣芳质。落景皎晚阴。残花绮余日。白沙澹无际。青山眇如一。伤此物运移。惆怅望还律。白水田外明。孤岭松上出。即趣佳可淹。淹留非下秩。

  • 《颜书四十韵》

    任君北方来,手出《邠州碑》。为是鲁公写,遗我我不辞。鲁公实豪杰,慷慨忠义姿。忆在天宝末,变起渔阳师。猛士不敢当,儒生横义旗。感激数十郡,连衡斗羌夷。新造势尚弱,胡马力未衰。用兵竟不胜,叹息真数奇。杲兄死常山,烈士泪满颐。鲁公不死敌,天下皆熙熙。奈何不爱死,

  • 《促促为物役》

    促促为物役,区区迫世情。但嗟束缚急,未觉章绶荣。奈此两鬓白,顾无一廛耕。所求亦云几,脱粟与藜羹。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