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诏西来急,沿淮次第知。
应嗟飨帝日,却作视师期。
士苦三年戍,人怀四郡悲。
平戎可无策,帷帏定谁咨。
韩元吉(一一一八~?),字无咎,号南涧翁,祖籍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南渡后居信州上饶(今属江西),维玄孙,淲父。早年尝师事尹焞,初与从兄元龙试词科不利,后举进士,爲南剑州主簿。高宗绍兴二十八年(一一五八),知建安县。孝宗干道元年(一一六五),爲江南东路转运判官(《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后出入中外,两知婺州,一知建宁府等,入朝爲中书舍人、大理少卿、龙图阁学士、吏部侍郎等,中间曾出使金国。官至吏部尚书、颍川郡公。晚年退居信州,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尚存世。有《南涧甲乙稿》七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 韩元吉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涧甲乙稿》爲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本(简称聚珍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道中遇停郊祀诏书》是宋代文学家韩元吉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丹诏西来急,
沿淮次第知。
应嗟飨帝日,
却作视师期。
士苦三年戍,
人怀四郡悲。
平戎可无策,
帷帏定谁咨。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士人在道上遇到停驻的郊祀诏书,表达了他对祭祀仪式的思考和对战乱时期战士和百姓的关切之情。诗中通过对士人、百姓、皇帝等不同身份的描绘,揭示了战乱带来的苦难和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平戎策略的怀疑和对统治者的期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情感的语言,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战乱时期的痛苦和对和平的向往。诗的开篇,丹诏急急而来,沿途的消息一一传达,表明了皇帝对祭祀仪式的重视和对诸侯臣子的召集。而诗人则以应嗟之辞,表达了对帝王祭祀的赞颂和对和平安定日子的向往。
接着,诗人叙述了士人在戍守边疆的三年艰苦生活,以及四周百姓对四个郡的悲伤之情。这种对边疆戍卫者和百姓的关怀表现出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同情之心。
在诗的结尾,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平戎可无策,帷帏定谁咨。”这是对当时统治者的质疑,对平乱之策的怀疑。诗人以帷帏之喻,暗示统治者应当带领百姓,共同商讨治理国家的策略,而不是孤立决策。这种对统治者的期待和警示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和政治的关切。
总之,《道中遇停郊祀诏书》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战乱时期的思考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统治者的关注和对国家治理的期待。这首诗词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云头灰冷,金彝熏透茜罗衫。可人犹带,紫陌青门,珠泪斑斑。自恨移根无宿土,红姿减、绿意阑珊。有谁知我,花明眼暗,如雾中看。
今日见此山,明日见此山。有时或不见,乃在云雾间。世事亦如此,反覆多阻艰。阴晦待其晴,山色终当还。俗诮勿与竞,誓死保此间。
弥月穷山雨,昏昏气蔽天。南荣初见日,万瓦已生烟。节物惊残腊,欢期减去年。愁来搔短发,对酒且陶然。
大唐丞相宋广平,文章事业昭汗青。心肠耿耿磨铁石,赋梅赋得梅花情。嗟哉梅花太清苦,不与杏桃同媚妩。空山岁晚人迹稀,纵有清香为谁吐?蓬莱太守丞相孙,爱梅亦与梅与邻。冰雪满怀不染尘,坐令阴谷回阳春。罗浮山远云水隔,玛瑙玻璃霜月白。南枝潇洒北枝清,野草闲花惊德色。
日日携壶坐钓矶,眼看门外软红飞。已无游骑寻芳事,却访幽人入翠微。石磴欲青春雨足,酒炉初冷絮花稀。悠然自解登临意,十里香风一棹归。
烟收湘渚秋江静,蕉花露泣愁红。五云双鹤去无踪。几回魂断,凝望向长空翠竹暗留珠泪怨,闲调宝瑟波中。花鬟月鬓绿云重。古祠深殿,香冷雨和风。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