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冠登华选,高文动汉廷。
持身严榘席,虑世炳丹青。
庶府咨沿革,诸儒风典型。
空嗟廊庙略,不上鼎彝铭。
韩元吉(一一一八~?),字无咎,号南涧翁,祖籍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南渡后居信州上饶(今属江西),维玄孙,淲父。早年尝师事尹焞,初与从兄元龙试词科不利,后举进士,爲南剑州主簿。高宗绍兴二十八年(一一五八),知建安县。孝宗干道元年(一一六五),爲江南东路转运判官(《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后出入中外,两知婺州,一知建宁府等,入朝爲中书舍人、大理少卿、龙图阁学士、吏部侍郎等,中间曾出使金国。官至吏部尚书、颍川郡公。晚年退居信州,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尚存世。有《南涧甲乙稿》七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 韩元吉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涧甲乙稿》爲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本(简称聚珍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故端明尚书汪公挽词二首》是宋代韩元吉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未冠登华选,高文动汉廷。
持身严榘席,虑世炳丹青。
庶府咨沿革,诸儒风典型。
空嗟廊庙略,不上鼎彝铭。
诗意:
这首诗词是为了纪念已故的端明尚书汪公而写的。作者表达了对汪公早逝的惋惜之情,并赞颂了他在文学和政治方面的杰出才华。诗中还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要求,希望能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责和身份,关注社会现实,并且希望自己成为时代的楷模。最后,作者感叹了时光荏苒,伟大的功绩可能会被遗忘,没有机会被铭记在历史的铜鼎和玉璧上。
赏析:
这首诗词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已故名臣汪公的悼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作者自身的追求和思考。诗中的“未冠登华选,高文动汉廷”表达了对汪公早逝的悲痛之情,以及他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对朝廷产生的影响。接着,作者以“持身严榘席,虑世炳丹青”表达了自己对高标准要求的追求,希望在自己的职责和身份中能够保持严谨和纯洁,关注社会现实,并且用自己的才华照亮时代。诗的后半部分,作者提到“庶府咨沿革,诸儒风典型”,强调了汪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将其作为儒家思想的典范。最后两句“空嗟廊庙略,不上鼎彝铭”,表达了作者对伟大功绩可能被遗忘的叹息,将其比喻为没有机会被铭刻在历史的铜鼎和玉璧上。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汪公的敬仰和对自身追求的思考,同时也透露出对历史和时代的思考和忧虑。
与子生疏有底仇,谈间容昜说封侯。病身更遣永山倚,野鹤孤云也替愁。
拾遗戒不受,见金等沙泥。对姑不能食,又愧他舍鸡。其视取枣人,冰炭恐不齐。
手引群工上帝庭,常须吉士认仪型。一般笙磬方同曲,千古蒿兰各异馨。泰道正应分内外,前贤错是说调停。原歌周雅卷阿什,鸣凤喈喈梧叶青。
画诺三边赖一贤,怜余东下病缠绵。驱驰不惮数千里,缱绻相於十二年。我老已辜康乐屐,君行快著祖行鞭。祗惭无力堪吹送,雪意垂垂饯去船。
举世谁能伴我闲,出游随处一开颜。系船扛鼎将军庙,秣蹇流觞内史山。小市况经摇落後,高城回望莽苍间。归来灯火湖塘晚,指点柴门未上关。
疏散元非用世才,日高林户尚慵开。为怜湖上青山好,行到冬青树底来。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