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固已晚,九迁人共期。
功名虽有命,寿考独无时。
门士韬珪璧,诸郎袭礼诗。
他年振儒学,犹慰九原悲。
韩元吉(一一一八~?),字无咎,号南涧翁,祖籍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南渡后居信州上饶(今属江西),维玄孙,淲父。早年尝师事尹焞,初与从兄元龙试词科不利,后举进士,爲南剑州主簿。高宗绍兴二十八年(一一五八),知建安县。孝宗干道元年(一一六五),爲江南东路转运判官(《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后出入中外,两知婺州,一知建宁府等,入朝爲中书舍人、大理少卿、龙图阁学士、吏部侍郎等,中间曾出使金国。官至吏部尚书、颍川郡公。晚年退居信州,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尚存世。有《南涧甲乙稿》七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 韩元吉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涧甲乙稿》爲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本(简称聚珍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挽张元干国录词二首》是宋代诗人韩元吉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对已故的张元干国录的挽词,表达了对他的敬意和对自身前途命运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
一第固已晚,九迁人共期。
功名虽有命,寿考独无时。
门士韬珪璧,诸郎袭礼诗。
他年振儒学,犹慰九原悲。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一第固已晚,九迁人共期”表达了诗人对张元干国录晚年的悔恨和思念之情。诗人认为张元干国录的才华和能力应该得到更早的认可和重用,但他的升迁被耽搁了,这使得诗人感到惋惜和遗憾。九迁人共期指的是诗人和张元干国录一同经历了九次迁官的历程,希望能够共同期待更好的前程。
接下来的两句“功名虽有命,寿考独无时”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寿考的渴望和焦虑。诗人认为虽然命中注定了一定会有一番名利,但长寿和功名的实现并没有确定的时机和保证。这种无法预知未来的不确定性使诗人感到不安和苦恼。
接下来的两句“门士韬珪璧,诸郎袭礼诗”描述了诗人对于门第和文化传统的看重。门士指的是有学问的人,韬珪璧指的是传统文化的珍贵之物,诗人希望能够继承并发扬这样的文化遗产。诸郎袭礼诗指的是希望年轻一代能够继承并发展传统的文学艺术。
最后两句“他年振儒学,犹慰九原悲”表达了对未来的期盼和对九原(指古代儒家学派的发源地)的悲哀的安慰。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振兴儒学并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九原所遭受的悲痛和伤害。
总体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已故的张元干国录的怀念和对自身前途的思考。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遭遇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和对过去的敬意。这首诗词既反映了宋代士人的心态和价值观,也展现出韩元吉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对未来的希望。
沐浴无他术,休寻卯酉中。困眠饥吃饭,无日不春风。
春峦如佳宾,应接何敢暇。我来日与对,不觉迫初夏。繁林涌翠雾,经综密无罅。鸣鸟间啼莺,郑音忽奏雅。萋萋碧草间,晔晔赪紫亚。幽栖绝俗交,燕坐陪僧话。论事覈古今,谈禅悟生化。新茗瀹云涛,迥胜酒新醡。嘉蔬煮玉版,可鄙食肉者。时诵渊明诗,万虑足陶写。芳春背人去,归舟
武夷云会总儒衣,今似晨星渐觉稀。晚节喜同君臭味,不嫌枯淡肯来归。
妾家越水边,摇艇入江烟。既觅同心侣,复采同心莲。折藕丝能脆,开花叶正圆。春歌弄明月,归棹落花前。
一帘小雨怯春寒,禦深沉白昼闲。满地落红花不扫,黄鹂枝上语绵蛮。
碧瓦丹棱转盼成,一亭聊复寄闲情。人如水墨画中立,山向芜尽处山横。舟入柳阴冲鹭去,檐依波面荫鱼行。题诗每愧临流意,吟苦那知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