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曲清溪十里长,净涵天影与秋光。
此行却在樊川尾,稻熟鱼肥柿子黄。
张舜民,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爲襄乐令。神宗元丰中,应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宜文字。元丰六年(一○八三),因作《西征回途中》诗,贬监邕州盐米仓,改监郴州酒税。哲宗元祐初,以司马光荐,爲监察御史,又因言事出通判虢州。元祐九年(一○九四),以秘书少监出使辽国,使回爲陕西转运使,歷知陕、潭、青三州,元符中罢。徽宗即位,召爲右谏议大夫,旋出知定州,改同州。入元祐党籍,贬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復集贤殿修撰,卒于政和中。着有《画墁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爲八卷。《宋史》卷三四七有传。张舜民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画墁集》(其中诗四卷)爲底本。校以鲍廷博刊《知不足斋丛书》本(简称鲍本)。四库所辑张舜民诗较草率,今又从《永乐大典》残本中辑得二十九题三十三首,编爲第五卷。又《画墁集》卷七、卷八爲《郴行录》,中有记行诗十二首,再益以自《全芳备祖》等书中所辑集外诗及断句,合编爲第六卷。
《薄台》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张舜民。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薄台清溪曲,长达十里长,
Clear waters flow through the winding Botaishan,
Stretching for ten miles in length.
净涵天影秋光,
Reflecting the shadows of the sky and the autumn light.
此行却在樊川尾,
On this journey, I arrive at the foot of Fanchuan,
稻熟鱼肥柿子黄。
With rice ripened, fish plump, and persimmons turning yellow.
诗词的译文:
薄台清溪曲,长达十里长,
净涵天影秋光,
此行却在樊川尾,
稻熟鱼肥柿子黄。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风景。薄台是一个位于清溪旁的山丘,清溪蜿蜒流过山脚,长达十里。诗人通过描绘清溪的曲线和长度,展现了其优美和壮丽之处。
在清溪中,天空的倒影与秋天的光线交相辉映,给人一种净化和宁静的感觉。这种景象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欣赏和赞美。
诗的下半部分,诗人提到自己此行的目的地是樊川尾。樊川尾是一个地名,可能是指一个农村地区。在这个地方,稻谷已经成熟,鱼儿肥美,柿子也变成了金黄色。这描绘了一个丰收的季节,给人一种丰盛和喜悦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丰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丰收的喜悦之情。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给人以宁静和美好的感受。
西风吹步上云衢,万竹深围一草庐。分付儿童勿轻剪,蜀溪风月正关渠。
白发儿随母,苍颜弟对兄。四休元易足,一笑更何营。论事丝弦直,存心镜面平。德人今已矣,谁与嗣乡评。
祷旱何妨抵死求,分明在处有神湫。只消一念精诚格,立使风雷布九州。
灵鉴匪远,诚心肃祗。是孙是享,俎实孔时。礼行乐奏,肸乡是期。云车风马,神其燕娭。
人物风流世所推,操持议论每清奇。自量才位难牟弟,故乞馀年请代之。
净明斋宿近初庚,西蜀东吴一世英。行径九盘山荦确,流泉百折玉琮琤。频飞兕斝颜俱渥,细听犀谈座为倾。觞咏直多幽兴足,未应不饮似公荣。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