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临汉皋,峰岭颇秀发。
王繁旧居处,荒草久埋没。
解佩盖已迷,沉碑终自伐。
最宜北城望,正值氛霭歇。
缥缈出烟云,清明动毛发。
留连至归时,长见西林月。
曾巩(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歷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歷知齐、襄、洪、福、明、亳、沧诸州。神宗元丰三年(一○八○)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五年,爲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年六十五。理宗时追謚文定。《宋史》卷三一九有传。曾巩出欧阳修门下,以散文着称。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今仅存《元丰类稿》,并有宋刻《曾南丰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传世。 曾巩诗九卷,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长洲顾崧龄刻《元丰类稿》爲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简称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简称读书记)中的校勘成果。参校本有:明正统十二年邹旦刻本(简称正统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黄希宪刻本,有顾之逵跋并录何焯批校(简称顾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吴慈培录何焯校跋(简称吴校本),明隆庆五年邵廉刻本,有傅增湘校跋并录何焯校跋(简称傅校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简称万历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顺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钰校并录何焯、姚椿校(简称章校本),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简称曾子固集)等。集外诗附于编末。
《万山》是宋代文人曾巩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万山临汉皋,
峰岭颇秀发。
王繁旧居处,
荒草久埋没。
解佩盖已迷,
沉碑终自伐。
最宜北城望,
正值氛霭歇。
缥缈出烟云,
清明动毛发。
留连至归时,
长见西林月。
诗意:
《万山》描绘了一幅山水景色和历史沧桑的图景。诗中的万山临汉皋,峰岭秀发,描述了大自然壮丽的山脉和峰峦之美。王繁旧居则已被时间所遗忘,荒草长满了曾经繁华的地方。解佩盖已迷,沉碑终自伐,表达了古代文化的遗失和遗忘。诗人认为北城最适合观赏这壮丽景色,此刻正是天空中雾气消散的时候。缥缈的烟云笼罩着山林,清明时节,大地万物焕发生机。在离开这里之际,诗人长时间凝视着西林的明亮月光。
赏析:
《万山》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山水自然景观的壮丽和历史的变迁。诗人通过对山脉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同时,诗中的王繁旧居和解佩盖沉碑的描写,传达了时光流转和文化消逝的感慨。北城的景色被诗人认为是最宜观赏的,表现了诗人对美景的独特眼光。清明时节的山林景色和西林的明亮月光,为诗人的离别增添了一丝忧愁和离愁别绪。
整首诗词运用了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同时,诗中蕴含了离别的情绪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使整首诗词更具深远的意义。
圣人不生,麟龙何瑞。梧桐不高,凤凰何止。吾闻古之有君子,行藏以时,进退求己。荣必为天下荣,耻必为天下耻。苟进不如此,退不如此,亦何必用虚伪之文章,取荣名而自美?
烹茗破睡境,炷香玩诗编。问诗谁所作,其人久沈泉。工部百世祖,涪翁一灯传。閒无用心处,参此如参禅。
(古有伤王,以崩荡之馀,无恶不为也。乱亡之由,固在累积。故为《至伤》之诗一章二韵十二句)夫可伤兮?伤王乎,欲何为乎?将蠹枯矣,无人救乎?蠹枯及矣,不可救乎?嗟伤王!自为人君,变为人奴!为人君者,忘戒乎。
淡交异甘醴,云雨相覆翻。二者固殊辙,终当戒多言。所遇既混肴,所防难每存。怀哉古之人,闭门或逾垣。
邮亭草草置盘盂,买果煎蔬便有余。自许白云终醉死,不论黄纸有除书。角巾垫雨蝉声外,细葛含风日落初。行遍天涯身尚健,却嫌陶令爱吾庐。
青楼昨夜东风转,锦帐凝寒觉春浅。垂杨摇丝莺乱啼,袅袅烟光不堪翦。博山吹云龙脑香,铜壶滴愁更漏长。玉颊啼红梦初醒,羞见青鸾镜中影。侬家少年爱游逸,万里轮蹄去无迹。朱颜未衰消息稀,肠断天涯草空碧。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