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行处是风波,万事万惊久琢磨。
心逐世情知龃龉,身求闲伴恐蹉跎。
功名自古时应少,山水输君乐最多。
争得有田收迹去,比中文酒数经过。
曾巩(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歷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歷知齐、襄、洪、福、明、亳、沧诸州。神宗元丰三年(一○八○)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五年,爲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年六十五。理宗时追謚文定。《宋史》卷三一九有传。曾巩出欧阳修门下,以散文着称。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今仅存《元丰类稿》,并有宋刻《曾南丰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传世。 曾巩诗九卷,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长洲顾崧龄刻《元丰类稿》爲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简称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简称读书记)中的校勘成果。参校本有:明正统十二年邹旦刻本(简称正统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黄希宪刻本,有顾之逵跋并录何焯批校(简称顾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吴慈培录何焯校跋(简称吴校本),明隆庆五年邵廉刻本,有傅增湘校跋并录何焯校跋(简称傅校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简称万历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顺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钰校并录何焯、姚椿校(简称章校本),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简称曾子固集)等。集外诗附于编末。
《题祝道士房》是宋代文学家曾巩的诗作。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悠悠行处是风波,
万事万惊久琢磨。
心逐世情知龃龉,
身求闲伴恐蹉跎。
功名自古时应少,
山水输君乐最多。
争得有田收迹去,
比中文酒数经过。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曾巩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诗人觉得人生充满了变幻和波折,处处都是风波和困惑,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需要长时间的琢磨。他认为人的内心受到现实社会的压力和矛盾的困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悠闲似乎是一种奢望,因为现实的种种牵绊可能导致时光的虚度。他认为功名利禄在历史上一直少有能够得到的,而真正能够带给人快乐的是山水之间的悠闲自得。他希望能够争取到一片田地,安顿下来,享受宁静和从容,与文人共饮美酒,度过人生的岁月。
赏析:
这首诗以悠悠行处的风波为开篇,直接揭示了生活中的困扰和挑战。通过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如重复的“悠悠”和“万事万惊”,诗人加强了对人生无常和纷扰的描绘。他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闲适的愿望。诗中的“心逐世情知龃龉”一句,表达了内心与外界现实之间的矛盾和不和谐。他认为在功名利禄面前,山水之间的宁静和乐趣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
诗人对功名利禄持有独特的态度,他认为功名在历史上本就不是易得之物,而在与山水相比较时显得微不足道。这反映了他对世俗追求的冷漠,并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行了思考。他希望能够争取到一方田地,追求自己内心的宁静和自在,与志同道合的文人一起共享美酒,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功名利禄的颠覆性看法,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和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压力和矛盾的反思。诗人通过山水和美酒这两个象征物,抒发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少纳推耆德,朝端蔼直声。金辉余列火,玉价自连城。正色消群枉,高风耸后生。君王问黄发,犹仅陟台衡。
以物养物,如水沃木。推彼有余,益此不足。惟直与气,如木有根。本既充盛,枝叶自繁。气言其形,直言其理。与生俱生,无彼无此。云何谓直,养此气耶。直果外来,气内出耶。孟氏此言,我知其自。则以告子,以养外计。谓直养气,其差则同。疑其不然,愿启我蒙。
晓色熹微岭上横,望中云物转凄清。林收宿雾初通日,山挟回风尽入城。客路远随残月没,乡心半向早寒生。惊鸦满眼苍烟里,愁绝戍楼横吹声。
杨柳春风三月三,画桥芳草碧纤纤。一双燕子归来后,十二红楼卷绣帘。
梦寐曲江矶,矶头隐墅扉。朝筇惊鹭起,暮履看渔归。志士泣兰芷,高人甘蕨薇。怅予非所事,乐尔谢尘鞿。
浪卷双溪神物化,烟横三岸电光飞。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