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杰鳞鳞多送北,北兵林林长备胡。
胡使一来大梁下,塞头弯弓士如无。
折冲素恃将与相,大策合副艰难须。
还来里闾索穷下,斗食尺衣皆北输。
中原相观叹失色,胡骑日肥妖气粗。
九州四海尽帝有,何不用胡藩北隅。
曾巩(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歷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歷知齐、襄、洪、福、明、亳、沧诸州。神宗元丰三年(一○八○)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五年,爲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年六十五。理宗时追謚文定。《宋史》卷三一九有传。曾巩出欧阳修门下,以散文着称。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今仅存《元丰类稿》,并有宋刻《曾南丰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传世。 曾巩诗九卷,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长洲顾崧龄刻《元丰类稿》爲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简称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简称读书记)中的校勘成果。参校本有:明正统十二年邹旦刻本(简称正统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黄希宪刻本,有顾之逵跋并录何焯批校(简称顾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吴慈培录何焯校跋(简称吴校本),明隆庆五年邵廉刻本,有傅增湘校跋并录何焯校跋(简称傅校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简称万历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顺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钰校并录何焯、姚椿校(简称章校本),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简称曾子固集)等。集外诗附于编末。
《胡使》是宋代文人曾巩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
南方的杰出人物纷纷奉派北方,北方的兵马密布备战胡人。胡使一到大梁城下,弯弓的士兵却似乎毫无威胁。勇猛的将领和贤明的相国,虽然有众多艰难的决策,但仍能合力应对困难。胡使再次来到我们的里闾,索取一切财物,我们只能奋力支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全部供给都被北方霸主掠夺。中原的人们相互观望,无不叹息失色,胡骑们一天天变得肥胖,威风减退。九州四海都归帝王统治,为何不将胡人作为北方的屏障呢?
这首诗以胡人使者来到宋朝大梁(今河南开封)为背景,描绘了南方的将士和百姓对北方胡人的轻视和不屑一顾。诗中揭示了北方胡人的虚弱和无能,以及中原的人民对他们的蔑视。诗人呼吁将胡人作为北方的屏障,以保护中原的安全和繁荣。
这首诗通过对南北对比的描绘,表达了对外族侵略的不满和愤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宋朝政权对边疆防御的重视。诗人曾巩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揭示了当时国家面临的困境和对外战争的态度。整首诗以婉转的方式表达了对北方胡人的轻视和对中原疆土的保卫之忧,具有一定的政治意味。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胡人入侵的不满和对中原安全的担忧,抒发了作者对保卫国家疆土的期望和呼吁。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宋代南北关系的紧张和对胡人的蔑视态度。
少纳推耆德,朝端蔼直声。金辉余列火,玉价自连城。正色消群枉,高风耸后生。君王问黄发,犹仅陟台衡。
以物养物,如水沃木。推彼有余,益此不足。惟直与气,如木有根。本既充盛,枝叶自繁。气言其形,直言其理。与生俱生,无彼无此。云何谓直,养此气耶。直果外来,气内出耶。孟氏此言,我知其自。则以告子,以养外计。谓直养气,其差则同。疑其不然,愿启我蒙。
晓色熹微岭上横,望中云物转凄清。林收宿雾初通日,山挟回风尽入城。客路远随残月没,乡心半向早寒生。惊鸦满眼苍烟里,愁绝戍楼横吹声。
杨柳春风三月三,画桥芳草碧纤纤。一双燕子归来后,十二红楼卷绣帘。
梦寐曲江矶,矶头隐墅扉。朝筇惊鹭起,暮履看渔归。志士泣兰芷,高人甘蕨薇。怅予非所事,乐尔谢尘鞿。
浪卷双溪神物化,烟横三岸电光飞。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