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危魁柄倚谁操,敛笏千官拱赭袍。
能有本根持国论,岂须毫发间戎韬。
征求藉藉人多困,羁旅皇皇我亦劳。
栖宿与君何计得,半生飘荡似风毛。
曾巩(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歷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歷知齐、襄、洪、福、明、亳、沧诸州。神宗元丰三年(一○八○)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五年,爲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年六十五。理宗时追謚文定。《宋史》卷三一九有传。曾巩出欧阳修门下,以散文着称。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今仅存《元丰类稿》,并有宋刻《曾南丰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传世。 曾巩诗九卷,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长洲顾崧龄刻《元丰类稿》爲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简称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简称读书记)中的校勘成果。参校本有:明正统十二年邹旦刻本(简称正统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黄希宪刻本,有顾之逵跋并录何焯批校(简称顾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吴慈培录何焯校跋(简称吴校本),明隆庆五年邵廉刻本,有傅增湘校跋并录何焯校跋(简称傅校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简称万历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顺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钰校并录何焯、姚椿校(简称章校本),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简称曾子固集)等。集外诗附于编末。
《和酬王平甫道中见寄》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安危魁柄倚谁操,
敛笏千官拱赭袍。
能有本根持国论,
岂须毫发间戎韬。
征求藉藉人多困,
羁旅皇皇我亦劳。
栖宿与君何计得,
半生飘荡似风毛。
诗意:
这首诗词以回应王平甫给曾巩的见寄诗为题材。诗中表达了曾巩对政治官员的忧虑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他思考安危之势,认为国家的安危关键在于谁来掌握权柄,而自己只是一个虚名的文官,无法左右大局。他自谦地说,千千万万的官员们都低头向权势屈服,自己也不例外,他们都只是将赭袍敬献给权贵而已。曾巩强调了自己对国家大事的根本立场,并认为不需要使用战争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因为真正有本事持国论者,不需要依靠毫发之间的军事智谋。
同时,曾巩也表达了对自身困境的感叹。他作为一个红袍文官,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乱,但他也深感自己的辛劳和困顿。他与王平甫一样,都是身处羁旅之中,无法安居乐业。他们的生活就像飘荡的风毛一样不稳定,没有固定的栖身之所。
赏析:
曾巩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叹。他从政治和个人角度出发,对权力斗争和自己的境遇进行了反思。诗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怀、比喻和对仗等,以增加诗意的深度和韵律的美感。
曾巩在诗中表达了对权力和政治斗争的深刻认识。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国家的安危关键在于权柄的掌握,而不是智谋和战争的手段。他以自己为例,自谦地表示自己只是一个虚名的文官,无法左右大局。这种对政治的冷峻认识,显示了曾巩的思想独立和深厚的学识修养。
诗中还流露出曾巩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困顿。他表达了作为一个文官的辛劳和困苦,与王平甫一样,他们都是身处羁旅之中,无法安居乐业。通过这种自我抒发,曾巩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曾巩对权力斗争和自身境遇的思考和感叹。诗中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政治和个人命运的剖析,展现了曾巩独立思考和深厚学识的一面。这首诗词不仅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还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政治风貌和文人的境遇。
小雨留春春未归,好花虽有恐行稀。劝君披取渔蓑去,走看姚黄判湿衣。
荒园无数亩,草木动成林。春阳一以敷,妍丑各自矜。蒲萄虽满架,囷倒不能任。可怜病石榴,花如破红襟。葵花虽粲粲,蒂浅不胜簪。丛蓼晚可喜,轻红随秋深。物生感时节,此理等废兴。飘零不自由,盛亦非汝能。
共我辞家似旅人,栽培莫怪倍殷勤。明年太昊城中色,来作齐安江上春。
丰凶不可问,疑入瘴乡春。高汉枯无润,刚风吹作尘。园林霜后色,樵牧雾中身。四望荒荒白,谁为洗日人。
七十欠四岁,此生那足论。每因悲物故,还且喜身存。安得头长黑,争教眼不昏。交游成拱木,婢仆见曾孙。瘦觉腰金重,衰怜鬓雪繁。将何理老病,应付与空门。
君思曲水嗟身老,我望通州感道穷。同入新年两行泪,白头翁坐说城中。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