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阙多年作侍臣,一枝烟雨忆南闽。
留连五鼓趋丹禁,健羡双旌拥书轮。
离畔菊荒环堵宅,山中鹤怨未归人。
州民剌字空漫灭,目断东方千骑尘。
杨亿(九七四~一○二一),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年十一,召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三年(九九二)赐进士及第(《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迁光禄寺丞。四年,直集贤院。至道二年(九九六)迁着作佐郎。真宗即位初,预修《太宗实录》。咸平元年(九九八)书成(《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乞外补就养,知处州。三年,召还,拜左司谏。四年,知制诰(《武夷新集》自序)。景德二年(一○○五)与王钦若同修《册府元龟》(《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三年,爲翰林学士。大中祥符六年(一○一三)以太常少卿分司西京(《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八○)。天禧二年(一○一八)拜工部侍郎。三年,权同知贡举,坐考成就差谬,降授秘书监。四年,復爲翰林学士,十二月卒,年四十七。謚文(《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三)。所着《括苍》、《武夷》、《颍阴》等集共一九四卷。传世有《武夷新集》二十卷,另编有《西崑酬唱集》二卷。《宋史》卷三○五有传。 杨亿诗,前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武夷新集》爲底本。校以明刻本《杨大年先生武夷新集》(简称明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法式善编《宋元人诗集·武夷新集》存素堂抄本(简称法式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本《杨大年先生武夷新集》(简称清抄本,藏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室),清嘉庆十六年祝昌泰留香室刻本《宋杨文公武夷新集》(简称祝刻本,藏科学院图书馆)。第六、第七卷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玩珠堂刊《西崑酬唱集》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本(简称四库本)和清康熙周桢、王图炜合注(简称周王合注本)等。另从《宋文鑑》、《会稽掇英总集》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八卷。
这首诗词是宋代杨亿的《再别陈建州因以抒意》。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北阙多年作侍臣,
一枝烟雨忆南闽。
留连五鼓趋丹禁,
健羡双旌拥书轮。
离畔菊荒环堵宅,
山中鹤怨未归人。
州民剌字空漫灭,
目断东方千骑尘。
诗意:
这首诗词是杨亿对陈建州的离别之情的表达。诗中描绘了作者多年来在北阙(指京城,即汴京)作为官员侍奉皇帝的经历,然后离开京都回到自己的家乡南闽,一枝烟雨中忆起了故乡的美景。作者在五更时分匆忙离去,急切地向丹禁(指皇帝的居所)赶去,羡慕那些能够随双旌(指官员的旗帜)拥有书轮(指车马)的人。
诗人描述了他离别故乡的情景,离开时留望着菊花凋零的故地,而他所钟爱的鹤却无法归来。诗中提到州民剌字空漫灭,意味着诗人离去后,他的名字在故乡逐渐被遗忘,甚至消失。最后一句描述了诗人目睹东方千骑尘的情景,象征着远行者的离去,给诗词增添了一种辞别的哀愁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以流畅的句子和优美的韵律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离愁别绪。诗人通过对北阙和南闽的对比,表达了他离开京城回到故乡的复杂情感。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而凄美,通过对菊花凋零和山中鹤未归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离别之苦与自然景物相结合,使离别之情更加深刻。
诗中几处细节描写也展示了诗人对政治和社会的关注。他羡慕那些能够参与朝政,并得以随双旌拥书轮的人,这反映了他对权力和地位的向往。诗中提到的州民剌字空漫灭以及东方千骑尘的描绘,则暗示了政治局势的动荡和诗人离开后的变化。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现了杨亿在离别时的复杂情感,描绘了他对故乡和政治的思考,并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离别之痛和对未知未来的忧虑,使诗词充满了离愁别绪的情感色彩。
四阿有严,神既戾止。佃物虽们,洁诚惟已。有来振振,相我熙事。载酌陶匏,以成毖祀。
长亭晚送,都似绿窗前日梦。小字还家,恰应红灯昨夜花。良时易过,半镜流年春欲破。往事难忘,一枕高楼到夕阳。
麦生宜配卧沙羊,鹅炙仍便碧酒香。陡觉今年好冬节,朝来红日为谁长。
金明驰道柳参天,投老重来听管弦。饱食太官还惜日,夕阳临水意茫然。
晚节闻君道趣深,结茅栽树近东林。禅师几度曾摩顶,高士何年更发心。北渚三更闻过雁,西城万木动寒砧。不见支公与玄度,相思拥膝坐长吟。
陕郡衙中寺,亭临翠霭閒。数声离岸舻,几点别州山。野客犹思住,江鸥亦忘还。隔墙歌舞地,喧静不相关。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