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访住三年,初终道一般,知心於我异,屈指似君难。
有物皆同咏,无书不共看。
草堂今独处,宁免动长叹。
魏野(九六○~一○二○),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东都事略》卷一一八作蜀人)。一生不仕,居陕县东郊。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被荐徵召,力辞不赴。广交僧道隠者,与当时名流寇准、王旦等亦有诗赋往还。天禧三年(一○一九)十二月九日卒,年六十。卒后赠秘书省着作郎。有《草堂集》,生前已行于世。死后,其子魏闲总其诗重编爲《鉅鹿东观集》十卷。《宋史》卷四五七、《东都事略》卷一一八有传。 魏野诗,前十卷以一九二五年贵池刘氏影宋刊本《鉅鹿东观集》爲底本,校以宋绍定元年严陵郡斋刻本(残四~六卷,以明抄本配足,简称明抄配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旧山楼藏清钞本(简称旧山楼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张蓉镜藏清钞本(简称张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章钰藏清钞本(简称章本)、宋筠录温忠翰校跋本(简称温校)、赵氏峭帆楼一九一四年刊本(简称赵本)、傅增湘批校本(简称傅校)、陈思辑《两宋名贤小集》(清初钞本,收《草堂集》三卷,简称草堂集本)等。另从《草堂集》、《全芳备祖》等书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
《寄俞太中山人》是宋代诗人魏野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相互访问已有三年,
始终道义相通无二,
你我心意独异于众,
只用手指难以计量。
凡物皆能共同吟咏,
无书也能共同阅读。
如今我独自居于茅屋,
宁愿不发出长叹息声。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与俞太中山人相互交往三年的情感。他们的交往始终以道义相通而无二,彼此的心意却与世人不同。虽然无法用具体的标准来衡量,但他们心灵的契合度非常高。他们能够共同欣赏一切事物,并且即使没有书籍,也能共同阅读。然而,如今诗人独自一人住在茅屋中,他宁愿保持沉默,不发出长叹息声。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诗人与俞太中山人之间特殊的交往关系。诗人通过对他们关系的描述,表达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和心灵上的契合。诗中的“初终道一般”和“知心於我异”反映了他们在道义观念上的相似之处以及个人心境的独特性。诗人用“屈指似君难”形象地描绘了这种难以捉摸的情感。他们能够共同欣赏一切事物,这种共鸣使他们的交往更加深入。最后,诗人描述了自己独自一人居住在茅屋中,通过“宁免动长叹”表达了他对过去交往时那种默契与心灵契合的怀念和无奈。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友谊的理解和思考。通过对人际关系和心灵交流的描绘,诗人引发读者对友谊和默契的思考,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愿望和情感的真挚。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