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九日独酌三首》

故国忘归懒问人,新居斫竹旋开门。
菊生墙下不知节,酒滴床头初满樽。
涨水骤来真有浪,浮云卷去自无根。
凡心漫作颍滨传,留与他年好事孙。

作者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九日独酌三首》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辙在九月九日独自品酒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生活的随遇而安的态度。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故国忘归懒问人,新居斫竹旋开门。
菊生墙下不知节,酒滴床头初满樽。
涨水骤来真有浪,浮云卷去自无根。
凡心漫作颍滨传,留与他年好事孙。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辙独自饮酒的场景为背景,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首句“故国忘归懒问人”表明苏辙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他对回到故国的渴望,却又因为某种原因而懒于向人询问。

接下来的两句“新居斫竹旋开门,菊生墙下不知节”描绘了苏辙在新居中,用竹子制作的门被他旋开,门外墙下的菊花已经茁壮成长,但他却不知道已经到了菊花开放的季节。这里以菊花为象征,暗示了他对时节变化的漠然态度,也可理解为他对世事变迁的淡然心态。

接下来的两句“酒滴床头初满樽,涨水骤来真有浪”表现了苏辙品酒时的情景。他的床头已经满满地摆满了酒樽,而酒滴下来,象征着他正享受着美好的时光。然而,“涨水骤来真有浪”这句话比喻生活中的波折和困扰,意味着繁琐的事务时常扰乱他的宁静。

最后两句“浮云卷去自无根,凡心漫作颍滨传,留与他年好事孙”表达了苏辙对于世事变幻的看法。他认为浮云只是被风吹卷走,没有根基,象征着世事的浮躁和无常。而他的心境却比较平淡,将自己的心思流传给后人,留给未来的子孙好事。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作者独自饮酒的场景和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苏辙在世态炎凉中的淡然和随遇而安的态度。他以宁静的心态对待生活的变化,将自己的心思传承给后人,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 《香林》

    日月岩头古翠埋,绵云深隔洞门开。苍藤随石无根活,灵杞何年有种栽。气凝野烟疑麝过,暖熏山雨误蜂来。空亭谁领幽芬坐,云鹤同行损绿苔。

  • 《得祠》

    十年梦不到清都,云满寒蓑雪满颅。一片青山一黄犊,底须更着旧称呼。

  • 《春别曲》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 《句》

    轩窗眼界开。

  • 《菩萨蛮》

    银城远枕清江曲。汀洲老尽蒹葭绿。君上木兰舟。妾愁双凤楼。角声何处发。月浸溪桥雪。独自倚阑看。风飘襟袖寒。

  • 《寄庾侍郎》

    一双华亭鹤,数片太湖石。巉巉苍玉峰,矫矫青云翮。是时岁云暮,淡薄烟景夕。庭霜封石棱,池雪印鹤迹。幽致竟谁别,闲静聊自适。怀哉庾顺之,好是今宵客。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