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白葛扇栽纨,身似山僧不似官。
更得双蕉缝直掇,都人浑作道人看。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答孔平仲惠蕉布二绝》是苏辙(宋代文学家)写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灯笼白葛扇栽纨,
身似山僧不似官。
更得双蕉缝直掇,
都人浑作道人看。
译文:
灯笼和白葛扇都制作得很精致,
我的外表看起来像是一个山中的僧人而不是一个官员。
特别是手工精细的双蕉布,
让城里的人都以为我是个道士。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己身份和形象的描述,表达了苏辙对官场生涯和世俗纷扰的疏离感和厌倦感。他用灯笼和白葛扇作为隐喻,将自己比作一个朴素、清净的山僧,与尘世的官场相对立。
苏辙以山僧形象来自嘲,显示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反感和对清净自然的向往。他认为自己与这个世俗的官场格格不入,更适合隐居山林,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诗中提到的双蕉布,是一种以蕉叶为原料制作的布料,手工精细,质地轻薄。这里双蕉布被用来形容自己的衣着,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山僧形象和与世俗的区隔。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苏辙内心的矛盾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他希望能够远离纷扰,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辙对官场生涯的矛盾心理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官场的不满和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整体上,这首诗词以简洁的形象和朴素的语言,传达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和对自我追求的渴望。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