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次韵毛君山房即事十首》

蛩知秋候时鸣壁,香碍蒲帘不出门。
隐几无言心有得,南窗晴日暖侵轩。

作者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诗词:《次韵毛君山房即事十首》
朝代:宋代
作者:苏辙

蛩知秋候时鸣壁,
香碍蒲帘不出门。
隐几无言心有得,
南窗晴日暖侵轩。

中文译文:

蛩蟬知道秋天的时节,在墙壁上鸣唱,
芳香阻碍了芦帘,不让它出门。
隐居的几案无言,但心灵得到了满足,
南窗下的晴天温暖地透过窗棂。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苏辙写给他的朋友毛君的回信。他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和思考。

首先,蛩蟬的鸣叫声是秋天的标志,它们知道秋天到了,开始在墙壁上鸣唱。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对时光流转的敏感,他通过蛩蟬的鸣叫来感知秋天的来临。

接着,诗人描述了一种隐居的状态。他说芳香阻碍了芦帘,不让它开启,意味着诗人不愿外出,享受宁静的隐居生活。芦帘是一种遮挡阳光和外界视线的帘子,通过描述芳香阻碍芦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然后,诗人提到了一张隐几,这是一种低矮的桌子,象征着他的隐居之地。隐几无言,但诗人的心灵却得到了满足。这里表达了诗人在隐居中思考、修养自己的内心世界,默默地获得了心灵的满足。

最后,诗人描述了南窗下的晴天。南窗是指朝南的窗户,可以让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射进来。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在隐居之地,阳光透过南窗,温暖了他的心房,给他带来了宁静和慰藉。

整首诗以秋天为背景,通过描绘蛩蟬鸣唱、芳香阻碍芦帘、隐几无言和南窗晴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在隐居中获得的心灵满足。这首诗意境深远,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自在,体现了宋代文人士人追求自我修养和精神寄托的心态。

  • 《惜秋二首》

    诗到林头落叶时,眼前秋事已无几。何当领取秋容去,收拾诗囊带得归。

  • 《菜地》

    依然山泽一臞儒,幸有先畴与敝庐。闻说醉乡方弄印,不知堪拜小侯无。

  • 《次韵周公谨见寄》

    涪翁雪堂仙,分谊故不疎。投之孤芳篇,投之孤芳篇,托根岂云虚。报以蟠桃实,一尝千载余。洗髓嗫阆苑,

  • 《和潘豳老汉上属目》

    白云蒙山头,清川山下流。芳洲采香女,薄暮漾归丹。并蒂双荷叶,逢迎一障羞。持情不得语,大妇在高楼。

  • 《林附祖》

    画影图形正捕风,书生薄命入置中。胡儿一似冬烘眼,错认颜标作鲁公。

  • 《井泉》

    山溜碧泓澄,清甘归色味。傥逢张又新,应不落第二。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