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下流泉三亩隘,谁拟西江晴一派。
桃李佳名闻昔人,此言虽小可喻大。
宁非逐楚憔悴身,当是羊裘傲汉人。
避世墙东王君公,五经纷纶井大春。
端然养鱼废车马,一身环堵观天下。
吾人郑子诗句新,高堂素壁开萧洒。
何当湛湛见青枫,白苹落日慰相逢。
一亭两槛更何有,波涛风雨船前后。
莫忆乘槎犯汉津,莫忆楼船下石城。
尽醉渔阳无好曲,短蓑铜斗平生足。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復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郑彦能求拟江亭诗》是宋代晁补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亭下流泉三亩隘,
谁拟西江晴一派。
桃李佳名闻昔人,
此言虽小可喻大。
宁非逐楚憔悴身,
当是羊裘傲汉人。
避世墙东王君公,
五经纷纶井大春。
端然养鱼废车马,
一身环堵观天下。
吾人郑子诗句新,
高堂素壁开萧洒。
何当湛湛见青枫,
白苹落日慰相逢。
一亭两槛更何有,
波涛风雨船前后。
莫忆乘槎犯汉津,
莫忆楼船下石城。
尽醉渔阳无好曲,
短蓑铜斗平生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郑彦能为题材,描述了一个拟写诗的场景——亭下有一片狭小的流泉,作者希望能够像西江晴天一样畅快地写诗。他提及过去桃李芬芳的名声,虽然他所写的话语可能显得微小,但却能够表达宽广的思想。
诗中提到郑彦能并非追随楚国而憔悴的人,他更像是傲慢的汉人,居于避世的墙东王君公,研究五经的学问广博。他摒弃了纷扰的车马,专心养鱼,坐在围墙之中观察天下。
作者自称为郑彦能的诗句创作了新意,这些诗句自然流畅,洒脱自然。他期待何时能够看到湛湛的青枫,晚霞下的白苹果,以慰藉相逢的心情。一座亭子、两个门槛,波涛、风雨,船只在前后来去,这些景象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不要回忆乘坐槎船穿越汉津的经历,也不要回忆楼船下行石城的情景。相反,应该尽情地醉在渔阳,享受平凡生活中没有烦恼的美好时光。
整首诗以郑彦能为主题,描述了他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创作的心境。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寓意深远的词句,诗中表达了对自由、清净和舒适生活的向往,展示了作者晁补之对于诗人的追求和理想化生活的渴望。
向来不识中团寺,一自移家得屡过。纵使山僧真厌客,淡然相对有维摩。
汉苑残花别,吴江盛夏来。惟看万树谷,不见一枝开。水色饶湘浦,滩声怯建溪。泪流回月上,可得更猿啼。
,尝令湖城,晚得儿子古桂,因为赋此添盆瓣喜万家传。满意掷金钱。仙果休嗔生晚,灵椿最得春偏。隆颅犀角,丹砂一指,玉润松坚。看取翰林枝叶,却如东海当年。
风摇北斗柄欲折,雨溢天河浪正生。一盏昏灯北窗下,腐儒未辍读书声。
江南冬十二月,溪上梅三两花。载取小舟香影,月明自棹回家。
雪睛风劲晚来冰,楼上奇寒病骨惊。雀啄空檐银笋堕,鸦翻高树玉尘倾。青帘闪闪千家静,黄帽亭亭一水横。坐久天容却温丽,一弯新月对长庚。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