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米强知当世策,种芝欲访隐人书。
未应只有邻邦约,投老相看事事如。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復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和文潜二首》是宋代晁补之创作的,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索米强知当世策,
种芝欲访隐人书。
未应只有邻邦约,
投老相看事事如。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晁补之对当时社会状况和自身境遇的思考。诗中提到了两个主题,分别是对于政治局势的观察和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
赏析:
首先,诗的第一句“索米强知当世策”,描述了晁补之对当时政治局势的研究和了解。他希望通过索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以了解当前政治的趋势和策略。这一句可以看出晁补之对政治的关注和对自身地位的思考。
接着,诗的第二句“种芝欲访隐人书”,表达了晁补之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种芝指种植芝草,象征着对于宁静、隐逸生活的向往。晁补之希望通过拜访隐居的智者或学者,寻找内心的宁静和知识的滋养。
在第三句“未应只有邻邦约”,晁补之表示自己尚未应允邻邦的约请,这可能指他尚未决定是否投身于政治事务。这句诗也暗示了晁补之希望通过邻邦的约请或提议来进一步了解政治局势,并决定自己的行动。
最后一句“投老相看事事如”,表达了晁补之对老者的尊重和对经验的推崇。他希望能够与老者交流,从他们的经验中汲取智慧和指导。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现了晁补之对于政治和隐逸生活的思考与选择。他既希望通过了解当世策略来应对时局,又向往隐逸生活的宁静和智者的指导。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晁补之内心的矛盾和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士子的思想境界。
平生虎力鼎可扛,愤气不作咸阳降。江东子弟累千百,谁知国士元无双。一夕楚歌四面起,伯图未就人怀邦。自古功业有再举,何不隐忍过乌江。
最怜半见或不见,更惜欲开犹未开。树远祗疑随水去,枝低还似傍人来。不堪小蕊樽前落,可忍残红砌下堆。著尽工夫春自去,不须风雨恶相催。
登登山路行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风动叶声山犬吠,一家松火隔秋云。
节运时气舒。秋风凉且清。闲居心不娱。驾言从友生。翱翔戏长流。逍遥登高城。东望看畴野。回顾览园庭。嘉木凋绿叶。芳草纤红荣。骋哉日月逝。年命将西倾。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收念还寝房。慷慨咏坟经。庶几及君在。立德垂功名。
授銊天教锦故乡,公心泉石不旂常。沙堤正自恐不免,野渡安能久退藏。羡子白刘从绿野,顾予鸡犬愧旌阳。衮衣会趁春风入,野服犹堪谒道傍。
帝膺永福,功靡声有。既尊圣父,亦燕寿母。怡怡在宫,大典时受。彤管纪之,天长地久。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