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之谓我曰:诗似多吟,不如少吟。
诗欲少吟,不如不吟。
我谓钦之曰:亦不多吟,亦不少吟。
亦不不吟,亦不必吟。
芝兰在室,不能无臭。
金石振地,不能无声。
恶则哀之,哀而不伤。
善则乐之,乐而不淫。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答傅钦之》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邵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傅钦对我说:“你的诗似乎多吟,不如少吟。如果要少吟,倒不如不吟。”我对傅钦说:“我既不多吟,也不少吟。既不不吟,也不必吟。就像室内的芝兰,无法没有香气。金石在地上震动,无法没有声音。恶事让人感到悲伤,悲伤却不会伤害自己。善事让人感到快乐,快乐却不会沉溺其中。”
诗意:
这首诗词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表达了作者对诗的态度和人生哲理。傅钦认为诗应该少吟,甚至不吟,而作者则认为自己既不多吟也不少吟,不必刻意追求。作者进而通过对芝兰和金石的比喻,表达了对善恶行为的态度。他认为恶事虽然令人感到悲伤,但悲伤并不会伤害自己;而善事虽然带来快乐,但快乐不会使人沉迷其中。这种态度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平和和淡泊,以及对善恶事物的客观看待。
赏析:
《答傅钦之》以简洁的对话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展示了邵雍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对话旨在探讨诗的创作和生活的关系,以及对善恶行为的理解。
首先,对诗的态度:傅钦认为诗应该少吟甚至不吟,暗示诗的创作应当避免过度沉迷和纠结。而作者则表示自己不追求过多或过少的吟咏,表达了一种平和自然的创作态度。
其次,对生活中善恶行为的看法:通过对芝兰和金石的比喻,作者表达了对善恶行为的客观看待。他指出,恶事虽然令人感到悲伤,但悲伤并不会伤害自己,暗示了对恶事的抵制和超越。而善事虽然带来快乐,但快乐不会使人沉溺其中,表达了对善行的理性认知。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道出了邵雍对生活和创作的理解,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作者通过探讨诗与生活、善与恶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内心平和、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引导人们对待善恶事物时保持理性和客观。
山桃野杏两三栽,树树繁花去复开。今日主人相引看,谁知曾是客移来。
秋心惊杵急,远目见潮回。衰日可爱也,楚风真快哉。卷开前圣对,竹动故人来。去鲁迟休怪,谋身耻自媒。
于穆真皇,宅心道粹。和武偃革,焕乎文治。操操拜图,封天祀地。盛德为示,函赏万世。
孤亭水云深,人境自幽绝。七弦罢鸣弹,桐阴初上月。偶酌尊中醪,高卧望云阙。荷露清角巾,松飙濯毛发。寥寥天籁寒,吟咏了未辍。志偕南阜隐,兴藉东山发。同心念离居,中夜思超忽。
梅倚江娥,日舒宫线。老人星唤群仙宴。泛杯玉友暖飞浮,堆盘金橘光零乱。听命宽心,随缘适愿。痴狂赢取身长健。醉中等看碧桃春,尊前莫问蓬莱浅。
竹树齐平绿似城,朱樱初熟粲繁星。今年趁得春归伴,买饭萧然旧驿亭。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