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已寥落,清溪才此行。
船移酒杯侧,鱼得鱠刀鸣,日色浮兼动,风痕灭又生。
从知隐者趣,不独傲荣名。
蔡襄(一○一二~一○六七),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爲西京留守推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次年,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皇祐四年(一○五二),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流内铨。至和元年(一○五四),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三年,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泉州。嘉祐五年(一○六○),召爲翰林学士、三司使。英宗即位,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六。孝宗干道中,赐謚忠惠。有《蔡忠惠集》。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五《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二○有传。 蔡襄诗九卷,以明万历四十三年陈一元校,朱谋玮、李克家重校《蔡忠惠集》四十卷本爲底本(藏上海图书馆),校以明万历四十四年蔡善继双瓮斋刻《宋蔡忠惠文集》三十六卷本(简称蔡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天启二年丁启濬、顔继祖等刻《蔡忠惠诗集全编》二卷本(简称诗集,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端明集》四十卷本(简称四库本),近人朱翼庵影印《宋蔡忠惠公自书诗真迹》(简称手迹)。集外诗另编一卷。集中卷七《度南涧》“隠隠飞桥隔野烟”,《入天竺山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十二日晚》“欲寻轩槛倒清尊”,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爲张旭诗,《蔡忠惠诗集》有注,以爲洪迈误收,今仍保留原状。
《溪行》是宋代文人蔡襄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溪行》
秋色已寥落,清溪才此行。
船移酒杯侧,鱼得鱠刀鸣。
日色浮兼动,风痕灭又生。
从知隐者趣,不独傲荣名。
中文译文:
秋天的景色已经稀落,我才行至这条清澈的溪流。
船只移动,酒杯倾斜,鱼儿被捕获,刀子发出清脆的声音。
阳光的颜色漂浮并动荡不定,风的痕迹消失又重新出现。
从这里我领略到隐士的趣味,不再独自追求名利。
诗意和赏析:
《溪行》描绘了作者在秋天沿着一条清澈溪流行走的情景,表达了一种追求自然和宁静的心境。整首诗以秋天为背景,通过描写溪水、船只、酒杯、鱼儿、阳光和风等元素,展示了大自然的和谐景色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变化和生命力。
首句"秋色已寥落,清溪才此行"直接点明了诗词的时空背景,秋天的景色已经稀落,作者因此选择沿着清澈的溪流行走。这里的"秋色已寥落"表达了季节的转变,暗示着人事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
接下来的几句"船移酒杯侧,鱼得鱠刀鸣,日色浮兼动,风痕灭又生"描绘了溪流中的景象。船移动和酒杯倾斜,显示了诗人与船上的人们一同欣赏自然风景的情景。捕获的鱼儿被刀子切割时发出的声音,给人一种生动的感觉。日光的颜色在水面上泛起并随着水流动荡,风吹过留下的痕迹消失又重新出现,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变幻莫测。
最后两句"从知隐者趣,不独傲荣名"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和态度。作者在这里感叹自己从这种自然景色中领悟到了隐士的趣味,暗示了他对隐居山水之间的生活方式的向往。与此同时,他也表达了不再独自追求名利的态度,将内心的宁静和追求自然的心境放在更高的位置。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致而生动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宁静的心境。蔡襄在《溪行》中展示了他对隐居山水之间的向往,并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淡泊态度,彰显了宋代文人的典型思想情怀。
四阿有严,神既戾止。佃物虽们,洁诚惟已。有来振振,相我熙事。载酌陶匏,以成毖祀。
长亭晚送,都似绿窗前日梦。小字还家,恰应红灯昨夜花。良时易过,半镜流年春欲破。往事难忘,一枕高楼到夕阳。
麦生宜配卧沙羊,鹅炙仍便碧酒香。陡觉今年好冬节,朝来红日为谁长。
金明驰道柳参天,投老重来听管弦。饱食太官还惜日,夕阳临水意茫然。
晚节闻君道趣深,结茅栽树近东林。禅师几度曾摩顶,高士何年更发心。北渚三更闻过雁,西城万木动寒砧。不见支公与玄度,相思拥膝坐长吟。
陕郡衙中寺,亭临翠霭閒。数声离岸舻,几点别州山。野客犹思住,江鸥亦忘还。隔墙歌舞地,喧静不相关。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