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相端严具足身,一团杨柳净瓶春。
石城莫与蛾眉看,羞不如人却妒人。
洪咨夔(一一七六~一二三六),字舜俞,号平斋,于潜(今属浙江)人。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进士,授如皋簿。继中教官,调饶州教授。崔与之帅淮东,辟置幕府。后随崔至蜀,歷通判成都府,知龙州。理宗朝,召爲秘书郎,以言事忤史弥远,罢。弥远死,以礼部员外郎召,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给事中。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端平三年卒,年六十一,謚文忠。有《平斋文集》三十二卷。《咸淳临安志》卷六七、《宋史》卷四○六有传。 洪咨夔诗,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刻《平斋文集》爲底本。原集卷一六所收致语口号、帖子词等及从《诗渊》等书辑得集外诗,另编一卷。
《绣观音酬郢州王知录丹青美人之赠两绝》是宋代洪咨夔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十相端严具足身,
一团杨柳净瓶春。
石城莫与蛾眉看,
羞不如人却妒人。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幅以观音为主题的绣品,是作为对郢州王知录赠送的回赠。诗中描绘了观音像的十相端庄肃穆,仿佛真实地展示了她的身姿。观音像被表现为一团杨柳,如同一个清澈的瓶子里盛满了春天的气息。诗人告诫收到赠品的郢州王,不要和别人一起去石城看这幅绣品,因为它的美丽会让人感到羞愧而非嫉妒。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绣观音的描绘,展示了洪咨夔的细腻笔触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诗中首先描述了观音像的十相,意味着它具备完美的身姿和端庄的气质。接着,将观音像比喻为一团杨柳,通过这个形象的转换,将观音的美妙与自然的春天联系在一起,给人一种清新和活泼的感觉。最后,诗人以寓言的形式劝告郢州王不要和他人一同欣赏这幅绣品,这是因为它的美丽会使人感到自愧不如,而不是嫉妒他人的美。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绣观音的美丽和特点,通过绣品的描绘表达了洪咨夔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诗人以一种婉约而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对观音的赞美之情,并在最后几句寓言中表达了对美的理解和思考。这首诗词充满了艺术的韵味和意境,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独特审美观和情感表达能力。
书岩已奇甚,潜玉尤伟哉。李君漫盘谷,元子空峿台。神不得自秘,天应为君开。渊明如得此,应不赋归来。
伤春心事正无聊,短发萧萧任意搔。旋买茶芽清睡思,不须酒力助诗豪。生涯狭处饭多味,世路险时才忌高。我为独醒愁不奈,羡君万事赴陶陶。
天地为炉变化间,丹砂点石石成丹。丹成遗灶空陈迹,留与高人图画看。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先生种柳已居围,柳外孤亭但夕晖。如觉隐侯前日去,不知丁令几时归。云帆夜夜沙头落,风叶年年城上飞。吊古登临仰词伯,苦吟精思入幽微。
一溪之云各为雨,聊与萧王分出处。乱山深处有生涯,三尺渔竿一枝櫓。细读怀仁辅义书,先生於世未尝疏。我已飘然遗物去,斯言却以告司徒。参政树碑颂遗德,舍人作堂诏无极。高风之高高几何,下视乌龙六千尺。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