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霁午羲暖,潦收沙路晞。
束山知寺古,避客怪僧稀。
箨滑涉危屐,藤钩穿密衣。
月黄风不动,灯火虹桥归。
洪咨夔(一一七六~一二三六),字舜俞,号平斋,于潜(今属浙江)人。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进士,授如皋簿。继中教官,调饶州教授。崔与之帅淮东,辟置幕府。后随崔至蜀,歷通判成都府,知龙州。理宗朝,召爲秘书郎,以言事忤史弥远,罢。弥远死,以礼部员外郎召,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给事中。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端平三年卒,年六十一,謚文忠。有《平斋文集》三十二卷。《咸淳临安志》卷六七、《宋史》卷四○六有传。 洪咨夔诗,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刻《平斋文集》爲底本。原集卷一六所收致语口号、帖子词等及从《诗渊》等书辑得集外诗,另编一卷。
《至节前十日游胜因寺》是宋代洪咨夔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
霜霁午羲暖,潦收沙路晞。
束山知寺古,避客怪僧稀。
箨滑涉危屐,藤钩穿密衣。
月黄风不动,灯火虹桥归。
这首诗词描绘了洪咨夔前往因寺游览的景象。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诗中的第一句“霜霁午羲暖,潦收沙路晞”描述了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景象,暗示着诗人在一个温暖的秋日游览。这里的“午羲”指的是太阳,暖阳洒在大地上,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第二句“束山知寺古,避客怪僧稀”描绘了因寺的环境。因寺位于束山之上,寺庙历史悠久。这里的“束山”是指寺庙所在的山岭,而“知寺古”则表示该寺庙的历史悠久。诗人在游览过程中发现游客稀少,僧侣们也显得异常怪异,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箨滑涉危屐,藤钩穿密衣”描绘了诗人游览的过程。箨是竹子的新芽,这里指的是脚下的竹叶,滑溜如油。诗人穿越危险的山路,穿过茂密的竹林,踏着滑溜的竹叶前行。藤钩则是指藤蔓,穿插在茂密的衣服上,形容了前行的困难和艰险。
最后两句“月黄风不动,灯火虹桥归”描绘了夜晚的景象。月亮升起,明亮如黄金,夜风静止无动,人们点亮灯火,照亮了回归的彩虹桥。整个景象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洪咨夔游览因寺的所见所感。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寺庙环境,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和历史文化的赞美。诗中运用了具体的自然景物和寺庙的形象,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传递了一种宁静、幽静的氛围。整首诗词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良朋益友自远来, ——严伯均万里乡书对酒开。 ——皎然 子孙蔓衍负奇才, ——疾(失姓) 承颜弄鸟咏南陔, ——澄(失姓)鼓腹击壤歌康哉。 ——巨川(失姓)
身世足堪悲,空房卧病时。卷帘花雨滴,扫石竹阴移。已觉生如梦,堪嗟寿不知。未能通法性,讵可免支离。
大江从西来,傲岸有矜色。日与峡争雄,百战无虚刻。行逢天阔处,漭沆四无壁。始知向来事,何啻蜗两国。泯然从此逝,到海不逢敌。居平吾语子,无与世为的。我高人肯下,已胜谁甘北。孰谓饶人痴,未闻开殿击。吾非若溪水,宁与世争皙。卿言皆好好,吾见甘棫棫。老子邑中黔,诸公
梦魂夜夜钓鱼台,怀抱何当亦好开。竹日一窗窥我病,溪风三里送诗来。天花散灭双瞳冷,香烬萧寒万相灰。欲与道人游物外,故山情在首重回。
高空生夕凉,秋意入河汉。驰云若奔驷,明月隐复见。天机感众物,夜色掞深院。鸣叶响萧飕,吟虫发清怨。追思童稚日,膏火事黄卷。抚迹今已非,虑深志亦倦。颓波惜迁运,往节阅惊电。浩浩古人心,庶于静中见。
空腹尝新酒,偶成卯时醉。醉来拥褐裘,直至斋时睡。睡酣不语笑,真寝无梦寐。殆欲忘形骸,讵知属天地。醒馀和未散,起坐澹无事。举臂一欠伸,引琴弹秋思。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