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衰元帝为优游,成帝荒淫更可忧。
论说金华风过耳,山河大柄醉中体。
洪咨夔(一一七六~一二三六),字舜俞,号平斋,于潜(今属浙江)人。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进士,授如皋簿。继中教官,调饶州教授。崔与之帅淮东,辟置幕府。后随崔至蜀,歷通判成都府,知龙州。理宗朝,召爲秘书郎,以言事忤史弥远,罢。弥远死,以礼部员外郎召,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给事中。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端平三年卒,年六十一,謚文忠。有《平斋文集》三十二卷。《咸淳临安志》卷六七、《宋史》卷四○六有传。 洪咨夔诗,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刻《平斋文集》爲底本。原集卷一六所收致语口号、帖子词等及从《诗渊》等书辑得集外诗,另编一卷。
《读汉书》是宋代洪咨夔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汉朝衰亡,元帝沉迷于游乐,而成帝更加放荡不羁,这使得人们更加担忧。虽然有人谈论着金华的风景,但对于国家的山河大势来说,这些都无足轻重。
诗意:
这首诗词以汉朝的衰落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道德败坏的忧虑之情。元帝追求享乐,成帝沉溺于荒淫,导致国家的衰败和民众的疾苦。然而,诗中也暗示了人们对金华山水之美的赞美,以及对历史变迁中大势所趋的洞察。
赏析:
1. 对汉朝衰落的揭示:诗中提到汉朝的元帝和成帝,暗示了当时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现象。元帝追求享乐,成帝沉迷于荒淫,这使得国家日益衰败。通过这种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担忧和忧虑。
2. 山河大势与金华风景的对比:诗中提到有人谈论金华的风景,但对于国家的山河大势来说,这些风景显得微不足道。这种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尽管风景美丽,但对于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来说,并不重要。这也可理解为作者对历史潮流和国家发展的思考。
3. 对社会风气的批评:诗中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道德败坏的不满之情。元帝和成帝的行为被视为道德沦丧的象征,诗人通过这种批评暗示了对社会风气的反思与警示。
《读汉书》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当时汉朝的衰落和社会风气的败坏,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担忧和忧虑。与此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历史变迁和大势所趋的洞察,呼唤人们对国家和社会的正义关怀。
电光撩眼烂生寒,撒米攒星有是观。但得灯浓任月淡,中天尽好付谁看。
习家寒食会何频,应恐流芳不待人。已爱治书诗句逸,更闻从事酒名新。庭芜暗积承双履,林花雷飞洒幅巾。谁见柰园时节共,还持绿茗赏残春。
乳花翻椀正眉开,时苦渴羌冲热来。知味者谁心已许,维摩虽默语如雷。
诗卷舞西风,翩然入眼中。健回追电马,清落唳霜鸿。遗我宝吴缟,逢人称相红。但存山上果,谁道剥为穷。
平生所闻宋华子,病忘乃与知道邻。老夫历尽世间事,始觉此公真可人。
金仙入汉梦,始闻佛法东。梁武好尤笃,上下争尊崇。寻译到李唐,伽蓝栋宇充。煌煌五千卷,披读未易终。楞严明根尘,金刚了色空。圆觉祛禅病,维摩现神通。四书皆等教,真可发愚蒙。我常日寓目,清晨课其功。油然会心处,喜乐浩无穷。寄语看经人,勿堕文字中。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