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登海山楼》

万航如凫鷖,一水如虚空。
此地接元气,压以楼观雄。
我来自中州,登临眩冲融。
白波动南极,苍鬓承东风。
人间路浩浩,海上春濛濛。
远游为两眸,岂恤劳我躬。
仙人欲吾语,薄暮山葱珑。
海清无蜃气,彼固蓬莱宫。

作者介绍

陈与义(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一一一三)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宣和四年(一一二二)擢太学博士、着作佐郎(《容斋四笔》卷一四)。谪监陈留酒税。南渡后,避乱襄汉湖湘。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召爲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改礼部。四年,出知湖州。五年,召爲给事中(宋《嘉泰吴兴志》卷一四)。以病告,提举江州太平观。復爲中书舍人。六年,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爲参知政事。八年,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因病,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卒,年四十九(《紫微集》卷三五《陈公资政墓志铭》)。有《简斋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传世。《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陈与义诗,以元刻《增广笺注简斋诗集》(此本爲瞿氏铁琴铜剑楼旧藏,《四部丛刊》据以影印,旧说宋刻,藏北京图书馆)及元抄《简斋外集》爲底本。校以日本翻刻明嘉靖朝鲜本《须溪先生评点简斋诗集》(简称须溪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简斋集》(简称四库本)等。编爲三十一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登海山楼》是一首宋代陈与义创作的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登上海山楼,
万鸟如凫鷖,
水面如浩渺虚空。
此地与天地相接,
楼观矗立雄伟。
我来自中原之地,
登临眩晕而融入景色。
白色波浪涌动至南极,
苍老的鬓发承受东风吹拂。
人间的道路漫长而广阔,
海上的春天朦胧而美丽。
远行只为眼中的景色,
不顾自身的劳累。
仙人欲与我交流,
山脚的景色变得模糊。
海水清澈无浑浊的气息,
那里便是蓬莱仙境。

诗意:
《登海山楼》以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旅行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以山楼登高的视角,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诗中出现了凫鷖(一种水鸟)和虚空的比喻,表达了水面辽阔广袤、天空无边无际的感受。诗人通过描绘山楼的雄伟和自己登临山楼时的眩晕感,将自己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使读者感受到登高所带来的宏伟壮丽的景色所带来的震撼和眩晕。

诗中还出现了对人间道路漫长广阔和海上春天美丽朦胧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旅行和远游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人生的辽阔和多样性。诗人表达出远行只为眼中的景色,不顾自身的劳累的情感,强调了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最后几句诗中,诗人描绘了山脚的景色模糊,海水清澈无浊的气息,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灵性的追求。蓬莱宫是中国神话中的仙境之地,诗人将海水的清澈与蓬莱宫联系在一起,展现了对仙境的向往和对超凡世俗的渴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旅行的向往,同时也融入了对仙境和人生的思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对内心的思索。

  • 《宿李主簿(一作刘员外)》

    独树倚亭新月入,城墙四面锁山多。去年今夜还来此,坐见西风袅鹊窠。

  • 《菩萨蛮(次刘郎中赏花韵)》

    朱帘乍卷层烟起。露华深浅初疑洗。困倚玉阑风。绮罗知几重。向人如有意。不醉何时醉。便得一枝红。犹胜两鬓空。

  • 《南阳道中》

    月斜孤馆傍村行,野店高低带古城。篱上晓花斋后落,井边秋叶社前生。饥乌索哺随雏叫,乳牸慵归望犊鸣。荒草连天风动地,不知谁学武侯耕。

  • 《释闷》

    燕目未归马未角,卞子抱玉无两脚。孤城食尽兵未却,度笮中怀挂一索。我辈於此酒宜酌,百岁千秋奈何乐。

  • 《怀寄彭城朋好十首之九寇十一》

    寇叔情何厚,邮筒数得书。前春应上冢,能访酒家无。

  • 《招弟辈饮次韵》

    浅量能消酒几杯,争如俗子厌人来。明朝定到梅山下,不管梅花开未开。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